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面各句中,加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请张先生留步,足下改日再来请教。 B . 他年近古稀,但高堂与家母依然健在。 C .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 . 令嫒这次获儿童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秦王想,就是杀了蔺相如,________也得不到和氏璧,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算了。

    ②他这样冷淡地对待客人,_________有些不礼貌吧,我看还是等他冷静下来再说。

    ③不管情况发生什么变化,我们_________坚决履行合同的义务,不能中途违约。

    A . 始终  难免  也要 B . 终究  难免  也能 C . 终究  未免  也要 D . 始终  未免  也能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

    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单一语境中自给自足,不同文明的交流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对话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包容,既是“和谐”的表现形式,也是达成“和谐”的基本前提。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先哲就已经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将“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无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在治国上,要做到海涵大量,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具体到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

    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提倡包容、立足和谐的时代,多是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国际关系相对缓和,民众生活安宁平静的时代,多是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时代。历史上也不时出现过以自我为天下中心,企图垄断真理、垄断思想、垄断言论、垄断利益的现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包容,拒绝交流,这样的立场、态度、做法,曾使民族陷于巨大的灾难,导致各种矛盾愈演愈烈,争斗纷至沓来,后果极其严重,教训至为深刻。

    可惜,直到今日,那种排他性的文化追求、同一性的文明取舍,依然还有市场。在一些人那里,文化自大症,文明优越感,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他们总以为真理在握,总是热衷于扮演“教师爷”的角色,总是喜欢占据着道德与政治的制高点对其他国家与其他民族指手画脚。这样一来,导致正常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对弱势一方来说,他们主张对话,却无法赞成居高临下式的不平等对话;他们希望交流,却难以认同只有被动妥协式的单向型接受。所以,这种罔顾历史教训与文明发展规律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而且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在对中国发展道路怀有疑虑、对中国现实政治抱有抵触、对中国文化传统展示存有偏见的人之中,真正持敌视的立场与态度、总在“妖魔化”中国的只是极少数。而这“极少数”之所以会如此,恐怕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包容的思想有关。因为没有包容之心,就很难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愿,很难去理解并接受异质的文化,就一定会常常处在隔膜与误解之中,也就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同并开展正常的对话。

    在这种情况下,认知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于“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了。老子有云:“大邦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王弼释云:“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别天下流之”,其中所揭示的包容之核心价值观,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完全值得令人思考与借鉴。

    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但我们也要明白:“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各美其美”而不能“美人之美”,甚至还竭力丑化他人,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美美与共”的。我们更要警惕:不能在包容中迷失自我,“包容”不能成为迷失自我的迷魂汤,包容与坚守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

    衷心期待,“包容”能成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良性互动、共谋发展的一项价值层面上的指导原则。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

    1. (1) 为什么说“包容是文化对话的前提”,请结合文意概括。

    2. (2) “1656年,俄国特使巴依科夫受沙皇委托准备向中国皇上提交国书,因拒绝行跪拜礼而始终未获准觐见皇帝。时值东正教斋期,作为虔诚信徒的巴依科夫严守教规拒绝饮朝廷赐给的奶茶,进一步激怒了朝廷。”这一著名的外交事件以失败告终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啊,向阳花

    布莱克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 译)

    【注】 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1. (1) 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你等累了吧”,是对什么的真实写照?

    2. (2)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3) 诗歌整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 1.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历史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正确方向呢? B . 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促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 C . 他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学习努力。 D . 由于世界性水危机,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 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应是“取信于民”原文是。此句也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或"忠之属也"所指的内容。

  • 1. 《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而鲁军才一鼓,这是彼竭我盈之时,这是发动反攻的时机,而追击的时机则是,望其旗靡。发现这一时机的方法是,登轼而望之。

  • 1. 《曹刿论战》中下令追击之前,曹刿“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1. 《曹刿论战》中在长勺之战中,齐人三鼓,曹刿才下令鲁军击鼓进军的原因是一鼓作气

  • 1.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许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单独租房居住并且家长陪读就会提高学习成绩,结果弄巧成拙 , 孩子反而由于心理问题而成绩滑坡。 B . 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 , 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C . 他们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发奋苦练,终于在北京夺得四枚金牌,雄辩地说明哀兵必胜 D . 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 , 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