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浏阳期末) 下图是1990年8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美国漫画家赫伯特·布洛克的《欢迎 来到后冷战时代》。漫画中的人物是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他举起火把,正在点燃连接油桶的引线(注:1991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据此可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欢迎来到后冷战时代

    A . 漫画作者带有政治偏见 B . 伊拉克破坏了石油经济 C . 冷战局势宣告彻底结束 D . 恐怖主义威胁依旧存在
  • 1. (2023高三上·惠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 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1980—1987年,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5%。同时期内,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所以人们称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10年”。

    ——摘编自李吉斌《国际经济环境对非洲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冷战结束,在重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非洲国家普遍进行经济结构和政策调整。同时,非洲先后建立起“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对于促进非洲地区贸易、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逐渐好转。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1. (1) 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非洲经济形势相对于60年代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好转的影响。
  • 1. (2023高二上·广东月考) 2008年至2017年间,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l2%提升到23%,贸易总额占比从II%升至16%,对外投资占比从7%提高到12%。2017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速为5. 6%,高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4.5%,高于发达经济体的2%。金砖国家经济的发展( )
    A . 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 B . 逐步构建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C .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D . 加快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 1. (2024高三上·浙江期末) 有学者指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力量的强大与美国影响的乏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它(美国)带动别国的能力很差,这与它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形象不相称。 同时它还有一个弱点,当它向外推行某项政策时,往往还有国内一些人的反对,表现出美国的“民主制度与帝国野心的矛盾”。上述“差距”和“弱点”有助于( )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②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推进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④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大势

    A . ①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 (2023高三上·东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 (1)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 1. (2023高二上·阳江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代表耆英在与英交涉时,曾在奏折中提出:“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的外交建议。而在1843年初,两广总督耆英和钦差大臣广州将军伊里布,先后上折提出“与其守旧章致我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他们的意见和应对之方,触动了道光帝求和自保的心态,于是宣布“自应于俯顺夷情之中,示以限制”。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外矛盾及压力的双重打击下,逐渐与西方靠拢,洋务派的兴起并取得外交实权,最终促成合作政策并肯定了条约体系。深层次则体现了清政府天朝中心观的动摇及近代世界观的产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授权李鸿章与列强商谈议和,提出“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和的原则,表明大清帝国从此在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  冷战终结后,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中盛行着如下一种心态:冷战结束了,美国胜利了,现在是美国解决自己国内问题的时候了,主张美国应该保持其行动自由和战略独立性,远离外部冲突和战争的新孤立主义。然而,共存于世界环境中,当一些地区发生战争把美国及其盟国连接起来时,美国的一部分人则主张尽可能地采取国际多边行动,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威慑和打击侵略方面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另一些派别认为,美国要聚集起足够的力量和意志来保持国内和国际和平,保持美国作为单极世界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海外平衡正是一种适应正在出现的多极化世界的战略。还有一些支持者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感到乐观,认为美国今天是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它“享有战略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支配地位”,具有霸权影响力和权威,因此要研究如何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任晓《冷战后美国重塑外交战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战略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勋章 大英政府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的信封

    注:上图是一战结束后, 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些数字和图案表示一战的时长以及战场上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为已经失去五十年或十二年以上之领土,而能获得美英共同声明归还我国,而且承认朝鲜于战后独立自由,此皆为国民革命之主要目标与期望,而今竟能发表于三国共同声明之中,实为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也。”

    声明正式公布后,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反响,当地多份报刊纷纷加印版面,刊登三巨头以及蒋宋夫妻的大幅照片,并发表《日本帝国之丧钟》的社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亦“为亚洲方兴未艾之强国”。

    ——摘自高素兰编《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等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的一个巨大进展就是将中亚和东盟确定为两个优先方向,两个板块,一东一西,一个在海上一个在陆上,体现了周边外交的立体感。中亚和东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两个重点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首倡之地。在经贸合作领域, 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自建交起已增长100多倍。地区政策的形成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进展,表明在中国的思维方式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不再只聚焦于中国自身的利益诉求,而是以整个地区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制度化建设,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

    ——摘编自方长平《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

    1. (1) 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中“战争勋章”和“信封”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结合所学,写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国共同声明”的名称,并简述“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的具体成果。从东方主战场的角度阐释时评赞扬“中国在对日作战之地位极为重要”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将中亚和东盟确定为两个优先方向”的必要性。结合所学,举例说明21世纪中国在这两个地区参与“制度化建设”的努力。
  • 1. (2024高三上·吴川月考) 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大量新兴治理组织和机制,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其特征是没有霸权型的国家主导。这反映出 ( )
    A . 霸权主义退出世界政治舞台 B . 国际秩序变革进一步发展 C . 新兴国家开始主导国际事务 D .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
  • 1. (2024高三下·梅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
  • 1. (2023高二下·榆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同时能影响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即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永恒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旧的衰落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繁盛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间

    14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经济中心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

    美国

    变迁原因

    意大利商人垄断欧亚大陆交易,地中海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展。

    在大航海时代掌握海洋霸权,获得发展。

    凭借造船技术与海运支配世界经济。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殖民地的大帝国。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变迁”的整体、部分或某一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