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在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的埃兰人风格的外袍; 戴着奇特的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这体现出波斯帝国( )

    A . 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融合 B . 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 C . 建立了复杂的国家管理系统 D . 扩大了希腊化的文明区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对此有学者认为“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辩证过程”。这一观点( )
    A . 意在说明罗马文明的相对落后性 B . 肯定战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C . 指出罗马始终未能完成文化统一 D . 论证了帝国与基督教之间的合作
  • 1. (2024高三上·广东模拟) 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流共同体,下表为该地区经济状况。

    地区

    经济活动

    大多数地区

    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

    古希腊

    本地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社会与经济基础,城邦的社会与政治力量的主体是自由农民

    古代埃及

    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远高于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原料和一些贵重物品

    这反映出当时( )

    A . 农业技术的发展较快 B . 社会阶级分化的进程加快 C . 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 D . 区域文明交流的规模有限
  • 1. (2024高三下·梅州月考) 下图分别是考古学家在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圆形面食“占罗马披萨”和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现的4000年前用小米粉制作的面条。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 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 B . 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C . 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D . 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 1. 如表为人类历史上的物种交流的重要阶段。这表明物种交流(   )

    时间

    概况

    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

    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丝绸之路。中国得到葡萄、高粱、骆驼和驴;罗马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等。

    公元7~8世纪

    唐朝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物种。

    公元13~14世纪

    蒙古建立政权推动交流。胡萝卜柠檬带入中国;粟传入波斯。

    公元18~19世纪

    全球航路开辟后,有意引入物种成为制度化的事业。

    A . 具有趋同化发展趋势 B . 提高了人类抗饥荒能力 C . 具有阶段性和多向性 D . 促成美洲居于主导地位
  • 1. (2023高一下·毕节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3万步兵、5千骑兵及160艘战舰东征波斯帝国。公元前333年秋,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城郊,亚历山大激战波斯大流士三世,最终以少胜多。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等

    材料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发展新格局提出的重大议题。“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重塑国际经贸合作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启动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调整国内区域经济空间的重要依托。尽管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风险、新问题,但只要不断创新合作新领域、新机制,必能峰回路转,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国家的大国崛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张逸泽等《“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新时代我国国际发展战略的影响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亚历山大东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 1. (2023高二下·百色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开通,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前 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贸易发展的推动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 1. (2023高二下·茂名期末) 裂瓣纹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纹饰,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各地(图1)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发现多个裂瓣纹银盒、铜盒(图2)。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 . 此类器物主要在北方使用 B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C . 此类器物主要用作陪葬品 D . 当时银器的使用还没有普及
  • 1. (2023高一下·宁德期末) 如图反映了( ) 

    A .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 . 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C . 数字书写形式变化 D . 多元一体发展格局
  • 1. (2023高一下·丰台期末) 如图所示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东非地区)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瓷器上的图案带有鲜明的中国国画特点。此文物有助于研究( )

    A . 古代非洲农业文明的起源 B . 中非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 C . 津巴布韦国家鼎盛的原因 D . 东非地区原生艺术的特点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