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 . 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 .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 . 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 .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融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票,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 1. (2024高一下·朝阳月考) 汉武帝规定“食禄之家不得治产,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农”上没有做过多的限制;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接受桓谭关于“禁民二业”(禁止一人兼营两种行业)的建议,基本目的在于“举本业而抑末利”。这种变化( )
    A . 维护了商人的根本利益 B .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 . 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D . 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 1. (2024高三下·辽宁) 保存于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雕刻中,有两幅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老子着高冠长袍,虽年事已高,仍出门拱手远迎、身后三人手捧简册.表示让孔子翻阅。孔子手捧雁作为见面礼,弟子及车骑毕恭毕敬各列其后。作为一个案例,这体现了汉代( )
    A . 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 B . 尊儒崇道的文化意向 C . 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 D . “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这表明汉武帝( )
    A . 继承了秦始皇的治国思想理念 B .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旨在削弱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 D . 维持地方诸侯王分封体系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历程表

    材料二:他们(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神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不断发展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根据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历史时期,简述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概况。

  • 1. (2024高二下·朝阳开学考)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B . 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C . 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D . 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 1. (2024高二下·朝阳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与《后汉书》中的“循吏”是一批自觉承担王道教化职责的官吏。他们既是为汉朝竭忠尽智的官员,又是信奉并传播儒学理念的儒士。他们以一种积极有为的入世情怀关注民生,在百姓中间传播儒学的道德礼义,移风易俗。通过“教化型”循吏身体力行地传播,董仲舒所输扬的儒家道德思想,已经普及到民间大众的寻常巷陌。

    ——摘编自韩兆琦等著《秦汉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之际的处士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生活在乡闾之间,与当时社会下层的老百姓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在无形当中就影响了周围民众的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隋唐处士出于对儒学信仰的追求,时刻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并将这种思想推广开来,教化民众,提高基层百姓的道德水准,逐步在当时的社会基层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王小甫著《隋唐五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儒学在基层影响扩大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处士传播儒学的方式及其影响。
  • 1. (2024高二下·辽源开学考)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是这样评价汉唐政治的:“唐代政府和汉代政府之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主要说明了(    )
    A . 从汉到唐政治制度的重大进步 B . 汉唐两朝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C . 汉唐两代皇权大小是不相同的 D . “九卿与六部”均隶属于宰相
  • 1. (2024高二下·永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 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