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渝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

    特征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 (2023高二上·北京市期中)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    )
    A . 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 B . 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 C . 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 1. (2023高二上·北京市期中)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 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 . 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 . 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 . 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 . 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B .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 . 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 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 . 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摘编自钊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 1.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 . 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 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 1.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 . 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 . 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 . 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 . 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 1. (2024高三下·锦州月考) 魏晋时期,清贵文翰之职为清职,多由士族出任;事务冗繁之职为浊职,多由寒人任之。刘裕也正是借助寒人集团的鼎力协助,得以重建皇权政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的态势 B . 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 . 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 D . 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调整
  • 1. (2024高三下·锦州月考) 陈寅恪先生指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间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间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间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 )
    A .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 . 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C . 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D . 国家统一趋势已显现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