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 . 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 . 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 . 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 . 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 1.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 1. (2024高三下·渝北月考)  下图为1931年《申报》刊登的某外国品牌汽车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 . 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 B . 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排挤 C .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 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表2为1880——1893年俄国商人通过中国汉口向俄国输出茶叶情况简表。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表2

    年份

    输出量/千克

    年份

    输出量/千克

    1880

    2197861

    1887

    6066059521

    1881

    3259016

    1888

    8116930882

    1882

    4393231

    1889

    8379919810

    1883

    4932000

    1890

    10839124275

    1884

    5298476

    1891

    11826524434

    1885

    4032764437

    1892

    7726026630

    1886

    6232960436

    1893

    10494593218

    A . 俄国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 . 近代企业凭借茶叶经营获取利润 C . 汉口地区种植的茶叶受到俄国人欢迎 D . 近代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思想

    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

    剿夷抚夷

    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

    商战抗夷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 . 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 . 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 . 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引起了经历大革命失败并关注中国前途的学者们的思考,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论战中,中国是否有过奴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起讫时间、特点以及接续其后社会的性质,即是否有“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这反映出( )
    A . 唯物史观主流地位已经确立 B . 救亡和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 C . 先进人士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D . 学界对时代的认识逐渐趋同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实现富强的不二法门是“兴民权”。比如,谭嗣同就认为:“方今急务在兴民权。”康有为则说:“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这些主张的传播(   )
    A . 标志着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B . 适应了反清革命的理论需要 C . 严重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 D . 有助于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
    A . 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B .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 . 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D . 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 1.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晥,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的开展(   )
    A .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 B . 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 C . 得益于独特的文化氛围 D . 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