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滁州模拟)  《六朝经济史》载:“适合南方水田生产的犁、耙等工具日臻完善……火耕已不是唯一的杀虫施肥的方法,绿肥日益普及。”这表明江南地区(  )
    A . 百姓辛勤劳作 B . 农业发展进步 C . 政府鼓励耕种 D . 生态环境改善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形成到巩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初三年级历史协会举办“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古与今”学术沙龙,以下是部分学习材料,请你参与学习并完成任务。

    【文物解读】

    材料一:

                                           

                                                                           

                                                        

                                     

    【知识梳理】

    材料二: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①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立于秦朝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续表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完善于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加强于北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明清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衰败于晚清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读书卡片】

    材料三:

                                                                                       

    辛亥革命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郭姝娅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及民族观的影响》

    【史料研读】

    材料四: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起中国人民最激烈的抗争。战争的苦难使得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并且在抗战过程中塑造出宝贵的财富,在民族精神、政治智慧、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保障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三制”的制度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41年后还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陕甘宁边区。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1. (1) 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选择材料一中任意一项文物,结合相关史实,为它写一段解说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政治制度的名称,并说明该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转型的?”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分角度说明抗日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有哪些?(角度和史实注意一一对应)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 . 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B . 《三国演义》 C . 《资治通鉴》 D . 三国吴简
  • 1. (2024·光明模拟)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西北少数民族生产的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佛教传入影响社会风尚 B .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 .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 .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 1. (2024·江西模拟) 蒋福亚在《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一书中作了总结: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源自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七次战乱,总数有90万人左右。在此期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人南渡,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北方来的侨民。这一现象( )
    A . 造成了北方长期混乱 B .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C . 推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D . 导致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 1. (2024九下·长沙期中) “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这一变化说明(    )
    A . 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 B . 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C . 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 D . 该史书是北朝畜牧业专著
  • 1. (2024九下·益阳期中) 《宋书》中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可知(   )
    A .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 1. (2024·深圳)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这段话阐述了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开发的( )
    A . 目的 B . 原因 C . 结果 D . 意义
  • 1. (2024·乌鲁木齐模拟)  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如图)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飘逸自然 B . 整齐划一 C . 雄浑粗犷 D . 大小一致
  • 1. (2024七下·文山月考) 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下图中“?”处对应的史实是(    )

    A . 开凿大运河 B . 隋朝统一全国 C . 唐朝的建立 D . 贞观之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