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
  • 1. 实验小组在实验时,不慎将灯泡L2的玻璃外壳碰碎。他们惊奇地发现L2几乎不发光,与其串联的灯泡L1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更亮。开关断开后的电路如图甲,L1和L2都标有“2.5V 0.3A”字样。针对上述现象,探究下列问题:玻璃破碎后,L2的灯丝电阻发生了什么变化?玻璃外壳究竟起什么作用?

    (1)玻璃外壳破碎前L2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V和0.20A;玻璃外壳破碎后,两端的电压变为0.40V,通过的电流变为如图乙所示,则电流为A。初步分析可知:玻璃破碎后,L2电阻(选填“变大”或“变小”);

    (2)为进一步探究玻璃外壳破碎后L2电阻变化特点,对L1、L2的电流和电压进行测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分析发现L1的电阻(选填“大于”或“小于”)玻璃外壳破碎后L2的电阻;

    灯泡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L1、L2

    电流I/A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L1

    电压U1/V

    0.78

    1.00

    1.20

    1.50

    1.80

    2.10

    L2

    电压U2/V

    0.20

    0.23

    0.30

    0.41

    0.52

    0.80

    (3)实验中,对着L2吹气,发现L2两端电压突然变小、电流突然变大,说明吹气加快L2灯丝表面空气流速,加快其散热速度,从而使灯丝电阻变小。由此推断,灯丝的电阻大小与有关,玻璃外壳可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4)细心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灯丝呈螺旋状,于是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将灯丝设计成螺旋状?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基础巩固 换一批
  • 1.

    图中所示,是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AB和CD是粗细不同、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线。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的{#blank#}1{#/blank#} 是否有关。

  • 2.

    小英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测量电阻R的阻值。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后,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14乙、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blank#}1{#/blank#} A,电阻R的阻值为{#blank#}2{#/blank#} Ω。

  • 3.

    用电源、灯泡、导线、开关和钨丝组成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再用酒精灯对钨丝加热,会发现灯泡亮度变暗,原因是钨丝{#blank#}1{#/bl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