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时期 /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 1. 明朝中后期,在福建的漳州、泉州、汀州等府,农民“种菁种蔗,伐山采木,其利乃倍于田”。江苏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出(   )

    A .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B . 农业经营发生根本变化 C . 地域性的分工明显 D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基础巩固 换一批
  • 1. 据研究显示,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约有81000吨白银运到欧洲,而这些白银中大约一半又转手到亚洲,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甚至有高达25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 传统工艺领先世界 B . 对外贸易居于优势 C . 贸易环境相对宽松 D . 民间贸易发展迅猛
  • 2.

    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

    A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 . 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 . 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 . 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 3.

    清代学者恽敬在《读货殖列传》中说:“盖三代之后,仕者为偱吏、酷吏、佞幸三途,其余心力异于人者,不归儒林,即归货殖,天下盖尽于此矣……是故货殖者,亦天下人古今之大会也。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商人势力不容忽视 B .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D .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