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史学家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为案例揭示历史学自身的路径及其限度。此书的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研究、叙述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以及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与当时的“当事人”对正在发生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这三部分,构成了“历史三调”。以下与“历史调”认知相同的是(    )
    A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重要观点 B . 一般我们认为过去的历史只要对我们还具有某种意义,那么也是当代史 C . 历史学自有独特价值,新时代的史学必须是“科学的、综合的、比较的、全面的” D . 历史包括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亲历者的讲述、后人根据以往材料所描绘重构的历史
  • 1.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政府已暴露其反动本质 B . 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 . 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 . 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 1. (2024高一下·大庆开学考) 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看法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威其章

    义和团的“均根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 . 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B . 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 . 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 . 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有学者认为:“他(义和团)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作者旨在说明义和团( )
    A . 爆发的历史根源 B . 本质是文化的冲突 C . 体现出阶级局限 D .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 (2023高三上·盐城期末) 下列一组史料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的相关历史信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上述史料因类型不同价值也不同 B . 近代经济发展是人民抗争的根源 C . 抗争取胜使清政府收回国家主权 D .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呈多元化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一位德国军官回忆在中国的一次战斗经历时说,其成员展示出非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虽然“他们”只装备了剑、梭和刀,但“他们”在我们的死亡火力下依然不停地前进着。“他们”所从属的组织是( )
    A . 北洋舰队 B . 义和团 C . 太平军 D . 兴中会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民族危机与抗争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青春》(1916年发表于《新青年》)

    材料三 1937年4月红军指战员钟士灯致父母家书

    原文摘录: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

    材料四 (1949年10月1日)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巴金

    1. (1) 阅读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青春》发表的时代背景。
    3. (3) 阅读材料三,判断其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4. (4)  阅读材料四,指出使作者“兴奋得不能合眼”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 1. (2023高一上·罗湖期末) 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A . 侵略与危机 B . 抗争与探索 C . 立宪与共和 D . 民主与科学
  • 1. (2023高三上·惠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法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民族主义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逐渐蔓延。

    ——摘编自崔卫峰《“民族主义”内涵之我见——以法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特点为例》

    材料二 1908年,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他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主权的问题,认为国籍可以看作是“声张主权的一个要件”;二是与条约的关系,认为海外殖民地的“登录民”(华侨)回到国内置办财产,可能导致“禁止外国人在内地置产”的条约遭到“暗中破坏”;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国籍法不可或缺”。该项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制定国籍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 1. (2023高一上·宁德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主线.但我们翻检近代,不乏有精彩、荣耀和辉煌。在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应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如《近代记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根据材料,阐释一则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记忆”,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书名)。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