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三上·贵阳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责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 , 稼稽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王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及周A室衰B礼法C堕D其流E至乎F士庶人G莫不离H制而弃本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②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

    5. (5) 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 1. 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谏逐客书》“西蜀丹青不为采”中的“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B . 《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C .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中的“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是用其官名作人的称谓。 D .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中的“辛未”应为辛亥。“辛亥”指公元1911年,是地支纪时法。
  • 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春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 B . 望日:指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而“朔日”指每月最后一天。 C . 寸管:毛笔的代称。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燕国(今河北)叫“弗”。 D . 九泉:指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九”字,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极限”之意。
  • 1.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宝玉)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宝玉所见”四句言词”,实际上就是的判词。

  • 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 . 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 . 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 . 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 1.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 .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 , 何不以为大而浮乎江湖,而忧其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5. (5) 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 1. (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B . “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C . “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拔除不详。 D . “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
  • 1. (2024高二下·辉南月考) 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9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