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交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旨在说明(   )
    A . 促进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B . 交通网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C . 有利于不同交通有序竞争 D . 中国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 1. (2023高二上·汉台期末)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火车机车的型号命名经历了从“解放”型到“建设”型蒸汽机车,从“东风”型内燃机车到“韶山”型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的发展演变。这反映了(  )
    A . 社会发展的典型时代特征 B . 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推动力 C . 交通助力经济的迅速发展 D . 高铁发展冲破传统运输的弊端
  • 1. (2023高一上·龙岗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路在引进之初,晚清政府并未直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颁布《国有铁路管理局编制通则》,在已成的营业路设立管理局,使地方路政渐趋一致。1928年国民政府秉承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遗教”,铁道部正式挂牌成立,并设立直辖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路局进行管理。这些举措,使民国时期成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摘编自黄华平《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关的沿革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1978年,铁路客运和货运的需求开始激增,铁道部对全路所有企业下放计划制定、财务管理、物资分配等53条权限。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高铁体系发展提供了清晰框架,……从引进外源技术的“和谐号 CRH1”,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营速度最快的“复兴号CR400”,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发展的亮丽“名片”……截止2021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据世界第一。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装备输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李京航《中国铁路百年史-从动荡岁月到崭新纪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历史上民国政府铁路管理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新中国相关史实,围绕“新中国铁路事业”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高三上·浙江期末)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回答现代化问题时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要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宪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曲折道路也证明了要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等

    材料二 邓小平对所有计划与建设的可行性都要先进行试验,这与他使用的口号“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一致。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邓小平又及时地睿智地将这“唯一标准”进行精准解读,让每个实践者都能用它准确地给自己的实践行为量化打分……邓小平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摘编自(英)理查德·伊文思《邓小平传》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现由过去长期量变到阶段性质变的转变,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新时代10 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10年。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注重的是“摸经验和规律”;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侧重于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贺新元《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内涵,并分析这一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宪法的具体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 20世纪 90 年代邓小平对“唯一标准”进行精准解读的事件及意义,并指出“中国根本转型”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新时代 10 年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中国高铁第0001 号司机李东晓回忆:“2008年奥运会期间,多国元首、政要、运动员 和游客坐我驾驶的列车28分钟往返口□两地,感受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文中“□□”处应为( )
    A . 京张 B . 沪嘉 C . 京津 D . 伊安
  • 1. (20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有哪些表现,并分析取得飞跃的原因。
  • 1. (2024高三下·惠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为此,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

    ——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材料二  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单位:人

    回国时间

    回国人数

    1949.8—1950.6

    700~800(估)

    1950.7—1950.12

    500(估)

    1951.1—1951.12

    452

    1952.1—1952.12

    128

    1953.1—1953.12

    89

    1954.1—1954.12

    63

    1955

    150(估)

    1955.12—1956.10

    158

    1957

    103

    1958

    46

    1959

    18

    1960—1966

    61

    ——余琳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回国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 (2023高二下·常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1980年中国、苏联、美国、日本四国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A

    B

    C

    D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钢产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 (1)  分别提取材料以表格中的钢产量信息,并据此说明与ABCD相对应的国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 1. (2023高一上·河西期末) 中国改革开放四士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

    ③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的第二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3高一上·月考)  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 . 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 . 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 . 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 . 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