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81年,基于各种历史因素,留美幼童被清政府勒令归国,大清第一次留美教育事业夭折。清廷撤回留学生的决定传到美国,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众多美国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清朝总理衙门,痛陈其不当:“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尽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职是之故,贵国学生无论在校肄业,或赴乡村游历,所至之处,咸受美人之欢迎,而引为良友。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而美国人对华之感情已日趋于欢洽之地位。”……(容闳认为)“以西学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摘编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的认识。

  • 1. (2024高三下·汕头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

    《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 (1) 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任选其中两则史料,分析其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1863年,清廷向各省督抚发出谕旨,要求地方官员学习洋人制造火器之法。1864年.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说:列强“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稍有衅端,动辄胁制,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由此可知( )
    A . 清廷对中西差距有根本认识 B . 练兵制器成为清廷共识 C . 清廷努力寻求国家自强之道 D . 师夷长技方面成就凸显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如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 )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

    1人

    工矿产业

    7人

    兵器工人

    2人

    报业

    l人

    外交官员

    11人

    海关

    1人

    侍郎

    1人

    律师

    1人

    铁路局长

    6人

    大学校长

    2人

    教师

    1人

    公使

    2人

    电报官员

    6人

    铁路官员

    14人

    电报局长

    4人

      

    海军军医

    3人

    海军军官

    8人

    转入商界

    8人

      
    A . 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 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 C . 使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 D . 孕育了社会变革的新力量
  • 1. (2024高三下·雅安模拟)  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 关税被列强所掌控 B . 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 C . 外贸管理趋向规范 D . 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1862年8月清政府 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 ,方不受人欺蒙”。清政府这一认识推动( )
    A . 创建京师大学堂 B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C . 设立京师同文馆 D . 创办清华学堂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发明时间

    国外装备

    淮军装备

    Gitling gun

    加特林机枪

    1862年

    1864年美军开始装备

    1873年

    Mauser Model 1871 rifle

    1871式毛瑟步枪

    1866年

    1871年德国采用

    1875年

    Sneider rifle

    斯奈德步枪

    1866年

    1867年英国采用

    1873年

    Lee rifle

    李氏步枪

    1877年

    1879年美国海军采用

    1879年

    Maxim gun

    马克沁机枪

    1884年

    1887年英国、瑞士采用

    1885年

    表1部分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

    通过表1,可以得知当时( )

    A . 军事体制取得创新发展 B . 洋务运动遵循中体西用 C . 中外差距得到较大扭转 D . 近代军队把握时代脉搏
  • 1. (2024高一下·荣昌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引自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1872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及“官督商办”之建议。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不久后提出:“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并争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开辟了中国铁路交通的新纪元。上述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 . 洋务派官僚思想保守 B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 C . 列强瓜分计划的破产 D . 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