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毕节模拟)  在宋代武将创作的诗词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风霆”“断弦离柱”“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这说明( )
    A . 军旅生活是宋词主要题材 B . 政治局势影响文学创作 C . 宋代诗词世俗化特征明显 D . 理学兴盛推动文风转变
  • 1. (2024高二下·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壁画也发生了地域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艺术传统的多样性。许多壁画创作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北方少数民族、江南等地区的艺术中常见的各种手法相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促进了中国独特壁画风格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王芷冉《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壁画创作研究》

    材料二 早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壁画主要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反映,随着契丹民族的崛起和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辽代中后期墓葬壁画逐渐显露出同中原文化趋同的特点。

    ——摘编自石惠杰等《北方游牧民族古代壁画及其发展现状》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壁画图像主题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展现了极大的自由性和区域性特点。宋代墓室壁画风格有别于唐代墓室壁画中森严的礼制规范,在题材上丰富多样,且更加生活化,宋代成为继汉唐以后壁画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高峰期。

    ——摘编自金凡茜《宋代墓室壁画中世俗之美演变的成因分析》

    1. (1) 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原因。
    2. (2) 指出古代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谈谈古代壁画的价值。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 (1)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 (2)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1. (2024高一下·潮阳月考) 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 . 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 .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 . 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 . 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 1. (2024高二下·郑州期中) 宋代出版的书籍较之前代明显增多,刻书机构更是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这说明宋代( )
    A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 社会崇文风气的增强 C . 教育推动文化普及 D . 市民阶层地位的提高
  • 1. (2024高三下·丰南月考) 元四家之一吴镇《松石图》,以凋零枯萎的松树作为绘画主体,独立于河岸之上,展现傲骨之风。据此可知该画( )
    A . 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分裂的忧愤 B . 彰显了文人士大夫的情趣与意旨 C . 标志着传统中国画达到了顶峰 D . 表明了文化下移的社会发展态势
  • 1. (2023高二下·汕尾期末)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谈到金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元好问及其作品时言:“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言:“至金人入主中国,而女真乐亦随之而入。……则北曲双调中之《风流体》等,实女真曲也。”两位学者意在强调( )
    A . 宋金文化的地位与意义 B . 金文化是汉文化的附庸 C . 宋金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D . 金文化受到了学界重视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下列关于《清明上河图》表述正确的是( )

    A . 属于山水画派风格 B .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表现了文人的个性 D . 凸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1. (2024高三下·广丰月考)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描述武松手刃仇人,为兄报仇的情形。按照《宋刑统·斗讼》“斗殴杀人”条载:“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斗殴杀人者,绞。”然而在案件的终审判决中,武松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一法律案例侧面上反映出宋代(   )
    A . 法律判决缺乏严格执行 B . 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C . 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 D . 开启礼法结合治国理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