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 .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气候条件变化 C . 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 . 南方经济发达
  • 1. (2024高一下·丰城月考)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 . 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 . 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 .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 .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谩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 .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 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 . 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
  • 1. (2024高三下·江西月考) 伍被是汉武帝时期淮南王的谋士,他指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这种历史现象得益于汉代( )
    A . 中央集权的一统局面 B .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 . 长途贸易的繁荣昌盛 D . 工商皆本的思想熏陶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十分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拔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即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引自(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明代中期,在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大约从嘉庆朝开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兴城市大量出现,手工业、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新的市民阶层逐步扩大;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日益受到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新思想的挑战;随着民间的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前所未有地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中西文化也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如此一系列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在这一时期涌现。早期启蒙思潮是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汉初“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在治国思想、政策方面的表现,并概括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重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思想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期“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并对“阳明心学”进行简要的评价。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月考) 《汉书·食货志》载:“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蓄)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汉武帝采取的下列举措,与这一记述直接相关的是( )
    A . 实行盐铁官营 B . 打击豪强游侠 C . 推行均输平准 D . 抑制工商业者
  • 1. (2024高二下·江油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 1.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摘自汉朝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东西洋每引税银三两……其后加增东西洋税银六两)。十七年中丞周案议,将东西洋贾舶题定额,数岁限船八十,有八给引如之,后经自变量有限,而愿贩者多,增到百一十引矣。其征税之规,有水饷、有陆饷、有加增饷。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各自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世界潮流的角度简要评价明清海禁政策。
  • 1. (2024高二下·阆中月考) 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汉朝统治者的做法(   )
    A . 消除了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 B . 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C . 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 . 避免了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