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深圳期中) 在中国古代,神鸟“凤”被视为“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商周时期,凤纹只在统治阶层专用的青铜器皿等物件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漆器、织物等普通器物都出现了凤纹装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社会农耕经济的发展 B . 不同行业间互相借鉴 C . 社会上讲究美学雕饰 D . 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
  • 1.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有“老秦”之誉的秦国崛起奋进并走向强大,无疑为秦王嬴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秦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B . 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C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 修建都江堰、郑国渠
  • 1. (2024高二下·青岛期中)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等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 . 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B . 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 . 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 D . 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 1. (2023高一下·咸宁期末)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选自《史记•楚世家第十》司马迁)材料反映(   )
    A .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B . 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C . 礼乐制度得到维护 D . 分封制度得到维护
  • 1. (2023高二下·临渭期末) 周朝礼法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政绩并献奉财物。而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则一生未朝见周王。这表明(    )
    A . 宗法制开始解体 B . 分封制受到挑战 C . 礼乐制不复存在 D . 集权制初步形成
  • 1. (2023高一上·抚州期中) 西周建国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周桓王时,与郑国交战,桓王中箭,王室军队败北,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不了了之。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 )
    A . 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开始被破坏 B . 分封宗法制度彻底瓦解 C . 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 D .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1.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 .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 .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 1. (2024·河北开学考) 西周春秋时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战国以后形成“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庶人可以通过工商致富,富贵不再合一。这种局面( )
    A . 导致士阶层丧失政治优势 B . 使得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C . 有利于构建中央集权体制 D . 使工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1. (2024高一下·丰城开学考)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夺取政权,通过改革,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发生上述事件的诸侯国位于图中的(   )

    A . B . C . D .
  • 1. (2024高二下·内乡县开学考) 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 . 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 . 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D . 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