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双柏模拟)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科技,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科技革命→经济实力→政治格局 B . 政治格局→科技革命→经济实力 C . 经济实力→科技革命→政治格局 D . 科技革命→政治格局→经济实力
  • 1. (2024·新邵模拟) 一种新的动力工具使用后,工厂就摆脱了水力和风力等自然条件的不利限制,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这种被称为“工业城市之母”的动力是( )
    A . 珍妮机 B . 蒸汽机 C . 内燃机 D . 汽船
  • 1. (2024·普宁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情况

    时期

    发展状况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洲际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商品种类、数量大增;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的革新

    表现:形成了国际分工、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剧增

    20世纪以来

    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关贸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结束;世贸组织(WTO)的成立

    表现:从1950年到2000年,全国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早探寻新航路的两个国家。
    2. (2)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情况,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1. (2024·成都模拟)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 )

    A . 进化论、蒸汽机车 B . 相对论、内燃机 C . 电磁学理论、飞机 D . 经典力学体系、改良蒸汽机
  • 1. (2024·江安模拟)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衔接并交错在一起的,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加大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达到了一定程度。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
    A . 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 B . 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 C . 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 . 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 1. (2024·钦州模拟)  从古至今,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战国中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当时铁制农具有铁臿、铁铲、铁镰、铁锄等。铁农具的出现及逐步推广普及,对于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方式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情况及铁农具使用的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 工业革命大事记(部分)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33年

      英国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866年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765年

      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 ① ”。

      1879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1785年

      英国人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85年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

      1825年

      英国人乔治·史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首运成功。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内燃机为动力的 ②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在材料二中“①”和“②”处填入相应发明成果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发明者和主要动力来源方面的不同点。

    3. (3)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55.8%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把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又把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突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重点。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建立了包括汽车、新式机床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材料和设备的自给率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玉乔《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与经验》

      根据材料三,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历史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 1. (2024九下·龙泉驿期中)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工业革命( )
    A . 提高了生产效率 B . 拉大了贫富差距 C . 改变了生活习惯 D . 改善了生活质量
  • 1. (2024·宣州模拟) “这场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工厂生产。”材料中的“手工工场过渡到大工厂生产”标志着( )
    A . 电子技术广泛应用 B . 铁路时代到来 C . 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1. (2024·肥西模拟) 语言折射历史变迁。有学者发现,在历史某一时期,英语中的industry (工业)、class (阶级)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意义;此外,还有capitalism (资本主义)、proletariat (无产阶级)等新词汇出现。以上词汇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A . 王权与议会的对立 B .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C . “光荣革命”的发生 D . 工业革命的推进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硝烟弥漫】

    材料一:1945年7月从美国传来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这时远东的日本继意、德投降之后依然顽强抵抗,不肯无条件投降,……直到9月2日日本政府于美国“密苏里”号上签订正式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摘编自苏永旭《试论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分庭抗礼】

    材料二: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共同发展】

    材料三: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走向未来】

    材料四: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1922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1928—1937年

    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8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

    新独立的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991年

    苏联解体

    2010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1. (1) 小历同学认为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发挥重要作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持有怎样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有这种心态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回答,战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具体的举措是什么?这个“让人心动的选项”有何作用?
    4. (4) 根据材料四,围绕“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提出一个观点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