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 . 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 .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 . 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 . 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据如表可以推断出玛雅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源于( )

    玛雅主要神灵

    神灵

    职能

    天神

    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嫁,避免灾难

    太阳神

    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

    掌管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A . 神灵职能的多元化 B . 各文明相对孤立 C . 农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无文字,语言杂乱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人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 . 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 . 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 . 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 . 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有学者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促使古代中原地区城市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周时期城市和明代中后期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因素均可,并阐述理由)

  • 1. (2024高二下·佛山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美国社会学家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育目无序的流动,而是进循一定的规律的。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是指原居地(或者国家)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避的意外或不幸。拉力因素则是指移入地(或者国家)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现的新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小群体的特殊机遇。

    ——摘编自光持《“推—拉”合力: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马来亚华人移民变迁》

    请以“人口迁移动力”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1948年日本民间组织松山芭蕾舞团创建,它以“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等为艺术宗旨。1955年,松山芭蕾舞团第一次创造性地将中国白毛女的故事搬上芭蕾舞台,并在1958年首次来华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 )
    A . 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 说明“一边倒”政策已被放弃 C . 助推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D . 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东在中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抗战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方面看,广东不但是新文化策源地,而且是旧文化的保留所。宋室南渡之后,北方人士之有气节与能力者,多向南迁移,因而我国固有文化重心也向南推进。这些固有文化在北方,因受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发生变化或逐渐湮没,而却存在于南方,而尤其是在广东者,实在不少……自中西海道沟通以后,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中国文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宗教上、教育上……都受了重大影响,逐渐趋于新文化的途径……因为地理以及其他原因,粤人遂为这种新文化先锋队,广东成为新文化的策源地。过去广东人曾利用这种新文化去推翻满清,去抵抗外侮,而今后,广东人愈要格外努力发展这种新文化,去抵抗外侮复兴民族……只要广东精神不死,不但广东前途乐观,就是中国前途也大有把握。

    ——摘编自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广东与中国》(1939年1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广东精神与民族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据记载,伊拉克和波斯的筒拱建筑于公元前1世纪最先出现于中国陕西和河南,代替了当地墓葬中的梁板式简支结构,后者到东汉末已消失于黄河中游。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一些生产技术也传入西亚,如养蚕技术。这一现象意在揭示当时( )
    A . 民族交融的密切 B . 中外交流的事实 C . 农耕文明的共性 D . 中华文化的影响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14世纪中叶,中国青瓷、青白瓷等成为出口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市场的主要瓷器种类。16世纪晚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贸易中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主题是( )
    A . 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地理大发现 B . 中国航海技术落后于西方 C . 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与瓷器发展 D . 技术进步推动欧洲近代化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唐人于邵《送刘协律序》云:“(广东)南海,有国之重镇,北方之东西,中土之士庶,舟宗连毂击,会合于其间者,日千百焉”。时人亦有诗云:“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尝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唐代广东南海地区( )
    A . 南北交往频繁 B . 商业繁荣发展 C . 中外联系紧密 D . 政治地位上升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