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清政府在“某次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把中国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某次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 (2024高三下·辽宁) 图 1 是甲午战争期间威海卫布防图。如图所示,清军在多处布有炮台群,但日军联合舰队分兵绕过布防开进威海卫,致使北洋军队全军覆没。这说明清军( )

    图 1

    A . 避战保船布局失当 B . 重陆轻海贻误战机 C . 军队腐败调度失灵 D . 海军实力不敌日本
  • 1. (2023高一上·唐山期末) 1843—1894年间, 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人办的工厂,有的维修轮船,有的加工农产品,有的生产和经营肥皂、火柴、水泥、食品。这些工厂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据此推知,该时期( )
    A .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B .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 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 D . 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
  • 1. (2024高一上·期末)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本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 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 “九七国耻 ”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1) 据材料一判断 “是役 ”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意列举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的三项内容。
    3.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1. (2024高一上·期末) 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 . 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 . 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 . 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 . 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 1. (2023高一上·海安期末) 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日本接受三国干涉还辽的同时,要求与清朝订立新约。1896 年,最终按日本条款,中日签订《通商行船条约》,日本获得了与欧美各国一样的在华权益,清政府也实现了“不令于泰西各国成约以外别有要求”的出发点。这表明当时( )
    A . 中日两国不平等关系强化 B . 日本主导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中国主权得到一定的维护 D . 《马关条约》的条款被废弃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90年代末,康有为对于以农立国论调批评道;“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因此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他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进而提出:“今天下之言变者, 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若决欲变法,势当全变”。梁启超提出“以工立国”。他还斥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认为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严复出于经济自由的需要,认为政治民主权利乃其保证与前提。

    张謇宣称:“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人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固农、商之枢纽”,“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

    对于“依靠国内自筹资金而不必借外债”、“借外债足以引起瓜分”、“让外商赚钱中国吃亏论”、“借外资有回扣损失”等论调,孙中山一一予以了批驳。他还指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走出闭关自守的藩篱,以溶入世界性经济之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

    ——摘编自苏全有《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 (2024高二上·盐田期末)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东沙岛交涉事件

    1907 年, 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领人员入侵东沙岛, 并盗采岛上矿产资源,引起中国政府关注。两广 总督张人骏上奏朝廷,请求与日本开展交涉, 维护东沙岛主权。

    在政府积极开展东沙岛交涉维护主权的影响下,《外交报》《大同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有关东沙岛 事件的消息、文章和评论,“谴责西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迫害中国渔民的行径” ,社会各界积极地帮助 收集我国古代有关南海的方志等资料,“ 时座中又有言,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 已曾 记有东沙形势与今日政界所查大同小异,此书出版在数十年前更可为证。”惠州地区还有人发出布告罗列 东沙岛属于中国的证据:“(一)沿海渔户在该岛所建庙址为该岛显属我国确据;(二) 日本人前后布置 该岛惨逐渔户实情;(三)英美二国公认该岛为我国领土之电告;(四)西人地图证明该岛属我之确据。” 经过多次交涉, 最终日方在中国提供的大量史籍证明之下,同意归还东沙岛, 承认中国政府的管辖权。 1910 年中国政府设立了“ 管理东沙岛委员会”,并推进东沙岛的资源开发,“ 又能使该岛积成广袤之区,可 求种植利源”。

    受“ 东沙岛交涉事件”刺激,《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报刊先后刊登文章,详细描述了东沙岛的地 理位置、历史、物产及我国渔民在该岛进行的开发活动和航路情况,进一步提升国人对东沙岛的认知。 教育界也开始把东沙岛相关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 1912 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 图》,首次出现了南海疆界线,增强了国民对南海的疆域认识。 1914 年前后青年学生在《学生杂志》等 刊物发表文章,指出“ 东沙岛和西沙岛战略位置重要,皆位南海之中心”“欲保侨民御列强,必自西沙巩固 始。东沙居汕头之南,可为西沙之策应,远图南洋,近距保广湾。”

    —— 温小平《近代我国南海主权教育的历史考察》

    1. (1) 日人西泽吉次侵占东沙岛时称其为“无主地”。依据材料驳斥这一荒谬说法。
    2. (2) 结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知识, 谈谈你对“东沙岛交涉事件” 的认识。
  • 1. (2023高一上·罗湖期末) 下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该图( )

    A . 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B . 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 . 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D . 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