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梁启超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这说明甲午一战( )
    A . 引发边疆危机出现 B . 导致国际格局变化 C . 推动洋务运动实施 D . 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1858年,英、法、美与清政府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俄、法、英、德借款,规定“以中国海关所入税项及存票作为押保”。这反映出(   )
    A . 清朝政府缓解了财政危机 B . 晚清关税自主权完全丧失 C . 列强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 D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1. (2023高一上·新乡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数/人

    年份

    人数/人

    1896

    13

    1903

    1300

    1898

    61

    1904

    2400

    1901

    274

    1905

    8000

    1902

    608

    1906

    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 (1)  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 1. (2023高一上·宁南期末) (2分)如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 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 . 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 .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 . 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1896年李鸿章前往英德法美四国“联络邦交”,在访问德国期间拜见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使德国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说:“有人称赞我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后回答:“你是东方俾斯麦,可我却难以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两人的对话说明( )
    A . 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 传统的华夏中心观和夷狄观念已彻底转变 C . 西洋政治文明程度高于中国专制集权制度 D . 中体西用思想无法根本解决清政府的危机
  • 1. (2024高一下·炎陵开学考)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 1. (2023高一上·安徽期末)  1894年《申报》报道:日本“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其困乏可立而等也。”而“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该报道( )
    A . 理性分析了战前形势 B . 表明中国实现了自强 C . 意在营造变法的氛围 D . 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
  • 1. (2024·)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 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下表所列不平等条约与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不平等条约

    解释

    A

    《南京条约》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北京条约》

    促使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马关条约》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辛丑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清政府在“某次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把中国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某次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