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临夏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即使在内战最激烈的时期,也有些地方没有执行余粮收集制。比如,在南部的察里津和中部的卡卢加一带,那里的苏维埃没有剥夺“背口袋的人”和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他们征收赋税,并将所获得的钱财和粮食支援战争和挨饿的居民。当然,中央政府不承认这样的行动是正确的,认为这是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动。……大省份的工人开始集会,要求政府取消粮食专政。这时,在中央决策层也不是没有异议,主管经济工作的李可夫、布哈林等人较早地接触了这方面的材料,感到了危机,于是向中央建议,放松余粮收集制。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既是农业政策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农业政策的变革。为了在粮食税基础上适应市场机制的发展,更有效地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年底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制定了新形势下土地政策的指导原则。1922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正式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上述措施鼓励了农民从事商品化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也使土地朝着规模效益的方向集中,中农和富裕农户的比重开始上升,农村出现了新一轮生产关系的调整。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材料一的“余粮收集制”引发争论的原因。
    2. (2)  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中恢复私营工商业与农业政策变革之间有何关联?谈一谈这一政策的探索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 1. (2023高一下·南平期末)  为了满足人们对燃料的需要,1921年7月苏俄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根据对私人和国家均有利的原则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到9月份就出租158个小煤矿,11月达764个。此举(  )
    A . 旨在保护国内矿产资源 B . 得益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C . 符合斯大林模式的要求 D . 不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1. (2023高一下·哈密期末) 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
    A . 扩大企业自主权 B . 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 . 开展工业化建设 D .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 1. (2023高一下·锦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的俄国处于各种交织的矛盾冲突之中,多年的战争把俄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物价飞涨,社会躁动,彼得格勒最大的企业——普梯洛夫工厂的约3万名工人集会,并宣布总罢工……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在8个月的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在关键时刻及时地调整政策夺得了政权,在这方面,列宁的作用无可替代。纵观俄国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合乎民意和愿望的胜利,体现了这场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 

    ——摘自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年3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的背景及意义。
  • 1. (2023高一下·常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五十卷

    材料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的态度,说明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中国、苏联两国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农业改革的认识。
  • 1. (2023高一下·泰安期末)  如图是1926年苏联发行的2卢布货币。图中的货币(  ) 

    A . 体现农业集体化的特征 B . 成为苏联模式的重要标志
    C . 与新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D .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产物
  • 1. (2023高一下·南阳期末)  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期间曾指出,俄共(布)面临的这场竞赛,是无产阶级对资本家阶级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赛”“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并一再强调党员应当“从头学起”。据此判断,当时俄共(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 . 实现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B . 学会管理国家发展经济
    C . 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 . 开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 1. (2023高一下·新余期末)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的这一认识使苏联(    )
    A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经济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D . 依靠政权力量发展经济
  • 1. (2024高三上·临沭月考)  1922年,列宁在答复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掌握在私人手中、大多数居民所从事的规模很小的生产,提供的利润最多”。他还曾明确指示,“要尽可能慎重,以免因不得当的干涉而妨碍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据此可知,列宁(  )
    A . 肯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利用市场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C . 支持经济中出现的新气象 D . 主张把小农引向公有制轨道
  • 1. (2024·期末) 从1924至192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工作的决议、单一农业税的决议等一系列决议,指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并加以落实。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B . 苏联模式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C . 经济发展仍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