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1917 年 7 月底,布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党章,规定“党的最高机关是代表大会。定期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所代表的党员不少于全体党员的半数时,该代表大会才能认为有效……中央委员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每年一次。”这些规定( )
    A . 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民主原则 B . 扩大了苏维埃政府的权力 C . 有利于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合作 D . 推动了列宁主义的诞生
  • 1. (2023高三上·汕尾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人开头也有一些人不大会办经济,帝国主义者也曾等待过他们的失败。但是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材料二

    当时(“一五”计划时),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建设工作中, 自己还不会走路,只能照抄苏联经验,并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进行建设……(现在) 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 的表现。毛泽东称苏共为“最好的先生”是基于哪些方面的现实考量?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自己还不会走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 (2024高二上·丽水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产针4800枚。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別说一天造20枚针,恐怕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想要建设任何一个前所未有的持久社会和政治结构,必须首先要完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工作。……要保持经济的高效运行,就要建立一种应用货币的科学;要让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够和平地主张他们的权益,就要建立一种管理政府和集体的科学;为了让全人类能够处于一种共同体之中,保证他们的共同利益,让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损失能够停止,就要建立一种平衡世界的科学。开创了19世纪的历史的人,正是那些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之人……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浪潮,让人类具有新的能力,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解放了的思想投射在科学上的结果。

    ——摘编自【英】乔治·威尔斯等《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

    材料三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然而,工业化有收益也有代价,它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工业社会,家庭生活急剧变化,男人、妇女和儿童逐渐离开家庭到工厂和矿井里工作,常常面临恶劣的条件。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政府减轻了早期工业时代最严重的一些弊端。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1)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写出随着“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逐渐形成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并简述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的人们如何“将以上几种科学真正落到实处”,并指出带来“解放了的思想”的重大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工人阶级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请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列举20世纪前50年社会主义者为“建立更为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努力。
  • 1. (2024高二上·佛山开学考)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期间、日本国会议员严厉质问政府:自大正七年(公元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已三年有半,耗资六七亿日元,牺牲3000多人,所得者何?外遭各国猜疑和俄国人之怨恨,内遭国民抱怨,如此而已。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 列宁主义遭世界各国反对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快苏俄胜利 C . 一战后日本企图征服远东 D .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干涉不得人心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 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 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 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

    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 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 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 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

    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构建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谋求与 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宏大战略倡议;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践行“奋发有为的 大国外交”,打造“紧密朋友圈”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

    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营造新型国际秩序的宏大战略布局。

    ——摘编自王海运《中国全球战略中的“一带一路”》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 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 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 (3) “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并写出新时代我国“奋发有为的大国外交”在杭州的生动体现。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世界

    中国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607

    《几何原本》译成中文


    1762


    《社会契约论》出版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3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魏源写成《海国图志》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1


    金田起义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1

    曾国落上《复陈购买外洋枪炮折》


    1866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9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8

    戊戌变法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1911

    辛亥革命


    1914

    一战爆发

    1915

    《青年杂志》创刊


    1917

    十月革命胜利


    1920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表

    选择上表中的部分内容,提取关联信息,围绕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最近的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下列历史事件由这一思想指导的是 ( )
    A . 宪章运动 B . 巴黎公社 C . 十月革命 D . 五四运动
  • 1. (2024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最合理的解释是,十月革命( )
    A .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B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C .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 .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 1. (2024高三下·梅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来对西方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1763年到1914年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
  • 1. (2023高三上·河北月考) 1917 年9月至10月,俄国民众的食物越来越少,每天面包的分配量从一磅半减少为一磅,后来更减为四分之三磅、半磅、四分之一磅。 而到最后,有一个星期根本就没有半点面包。这可用于说明( )
    A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B . 经济大危机给俄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D . 沙皇俄国政府的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