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江西月考) 从宋明开始,科举制度的“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眷录生。眷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卷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卷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糊名易书”法的实施( )
    A . 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取士 B . 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C . 阻碍了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 D . 进一步推进了科举制度的建设
  • 1. (2024高一下·江西月考)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 . 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 . 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 D . 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 1. (2023高一上·丰台期末) 某学者在著作中写道:“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参加考试的有国子学、州县学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规定举送的贡士,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录取与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该学者在这里叙述的是(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租庸调制 D . 科举制
  • 1. (2023高三上·浏阳期末)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以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 . 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 . 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 . 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 . 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 1. (2023高二上·全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 1. (2024高一上·通州期末)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科举制( )
    A . 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B .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 削弱了官员执政能力 D . 强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 1. (2023高一上·唐山期末) 在唐朝的科举考试时,主司首先以正经(儒家经典) 为题,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儒家经义的理解。材料反映出( )
    A . 科举取士,公平公正 B . 唐诗多是科举考试的作品 C . 儒家思想仍处于正统地位 D . 儒学在佛、道的冲击下,日益衰落
  • 1. (2023高二上·吉安期末) (2分)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 . 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 . 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 . 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 . 门阀世族势力的强化
  • 1. (2023高二上·吉安期末) (2分)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
    A .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 . 八股盛而《六经》微 C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 . 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 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月考)  宋代政府拣选的吏职要具备四点资格,一是产业条件,二是要“练于事”或“谙吏道”,三是要有三人以上的推荐和担保,四是要经过对书算能力的测试。这一做法( )
    A . 根源于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 B . 意在提高吏职的文化素质 C . 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 D . 说明官员的管理制度严格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