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 .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 1. (2024高一下·辽宁月考) 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 . 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C . 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 .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 1. (2023高一上·聊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书写典范,塑造了中国传统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人历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观进行了彻底颠覆。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

    ——摘编自梁启超《新史学》(1900年)

    中国二十四史,以一朝为一史。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 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於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别为一时代。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梁氏“新史学”未能解决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史家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之间的张力问题。梁启超醉心于“历史”的“公理公例”,甚至套用欧洲历史经验对中国历史作出“脸谱化”评判。……梁启超所援引的文明进步、社会进化观念,其实与真正的历史规律还有相当距离。

    ——摘编自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创立“新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2. (2) 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新史学”的看法。
  • 1. (2023高一上·渭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届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材料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金银纪念币一套四枚,其中5盎司银质纪念币选用的主题图案,就是徐悲鸿于1940年创作的名作《愚公移山》图。在抗战胜利70周年和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之际,该纪念币的纪念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愚公移山》图创作的背景,简述其精神内涵。
  • 1. (2024高二下·黔江月考) 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 . 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 . 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 . 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 . 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 1. (2023高一上·通州月考)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以上谕形式颁发的变法诏书数量较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但政治方面的很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 . 并未涉及到政治领域改革 B . 注重革命措施的策略性 C . 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 . 受到守旧派势力的抵制
  • 1. (2024高二下·安庆开学考)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还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更有些好事者叫嚣:“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这反映出(   )
    A . 维新思想已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B .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形成 C . 新旧阵营的斗争渗透民间社会 D .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 1. (2023高一上·期末) 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郑观应∶“欲自强,必首振工商。”一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   )
    A . 以革命的方式作为救国手段 B . 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C . 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宗旨 D . 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
  • 1. (2023高一上·涟源期末) 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
    A . 为革命派提供经验 B . 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 C . 促进变法队伍分裂 D . 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
  • 1. (2023高一上·郑州期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 B . 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 C . 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 D . 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