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妇女地位的提高 C . 印刷科技的发展 D . 社会性质的变化
  • 1. (2024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选择了“重治吏,恤安民,崇道统,尊理学”的治国方略;至明朝中叶,尊崇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 . 市民阶层的崛起 B . 理学占统治地位 C . 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 D . 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 1. (2024高三下·清源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合股经营迅速发展。微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近亲者乃至同乡问的合伙,即合股”的经营方式为当时所盛行。清代山西商人采用合股经营的现象更为普遍。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字号店商人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但仅仅发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6世纪,富有的欧洲银行家们组织了很多合股公司,控制了所有的海上贸易,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这些早期的合股公司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放的工具。合股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都委托给富有责任心和经验的董事们,而这些董事又可以挑选可靠的人管理公司的业务。这种方式吸引了各种分散的人——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将他们的储蓄金投入各种商业冒险事业,从而能轻而易举地动员起欧洲资本投入海外事业。东方商人无法期望与强大的、非个人的合股公司竞争。世界贸易为东印度公司、地中海东部公司等控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迅速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合股经营字号和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在作用上的异同。
  • 1. (2024高一下·河南月考) 表1所示是明清时期广东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

    表1

    区域

    明朝中期

    清朝中期

    广东(全省)

    500 万人

    800 万人

    广州

    100 万人

    300万人

    备注:广州100 万人的统计是明末的数据。

    A . 广东封建经济繁荣发展 B . 广州成为全国最大城市 C . 经济重心逐步移至岭南 D . 海禁政策遏止海外移民
  • 1. (2023高一上·月考)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 . 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B . 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 . 明清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 (2023高一上·密云期末)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3高一上·密云期末)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
    A . 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 B .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D . 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
  • 1.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期末) 《晚明大变局》记载:“苏、松、杭、嘉、湖地区大体可以分为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因此,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成为市镇的主要类型,如盐业市镇(周浦镇、新场镇)、榨油业市镇(石门镇)等。”这反映出该时期江南地区(   )
    A . 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B . 工商业市镇繁荣 C . 自由雇佣劳动普遍 D . 商人群体的形成
  • 1. (2024·) 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佣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
    A . 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 .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 .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 1. (2024高三下·黔东南开学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与“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