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南昌模拟) 抓周之俗,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它反映了( )
    A . 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 B . 民间重视读书风气盛行 C . 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 D . 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 1. (2024七下·仁寿期中) “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宋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 社会风气包容开放 B . 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 .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 .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1. (2024七下·仁寿期中) 隋唐时期,按规定从事工商业的子弟不得入仕为官。但是进入北宋后,官员中出身工商子弟的不在少数。这一变化(   )
    A . 赋予了商人以政治特权 B . 增强了科举制的开放性 C . 清除了抑商政策的影响 D . 加剧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 1. (2024七下·江津期中) 国家治理体现统治者的施政智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服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时有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表明宋朝读书风气盛行,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材料四   北宋与辽、西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和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指的是什么民族政策?列举两例唐太宗加强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人社会观念的变化与宋代采取的什么治国之策相关?谈谈你对这一政策的认识。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和议”的积极意义。
    5. (5)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哪些治国理政的经验可供借鉴。
    6. (6) 判断题:

      ①唐玄宗励精图治,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恩威并施,被称为“天可汗”。

      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北宋中期引发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 1. (2024七下·新晃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这一做法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政治的特点。
  • 1. (2024七下·江岸期中) 宋朝特别优待士大夫,出现如“宰相须用读书人”“事业付之书生”等观念,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边读”的风气。这说明宋朝( )
    A . 文官地位提高 B . 行政效率低下 C . 政治因循守旧 D . 财政支出增加
  • 1. (2024七下·信宜期中)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三  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突出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又有什么新的举措?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
  • 1. (2024七下·路南月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 重文轻武 B . 等级森严 C . 商业繁荣 D . 休养生息
  • 1. (2024七下·吉林月考) 王安石变法中“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的内容被称为 (   )
    A . 农田水利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保甲法 D . 募役法
  • 1. (2024九下·来凤月考) 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科举制度的创立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 .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 . 皇帝喜爱读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