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七上·龙岗期中) 我国的刑法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成文刑法的出现( ) 
    A . 增加了法律的神秘色彩 B . 体现了诸侯国蔑视法律的风气 C . 是韩非治国理念的体现 D . 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
  • 1. (2022七上·龙岗期中)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 (1)  指出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2. (2) 指出材料二中图3、图4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3. (3) 依据材料二的图3、图4,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在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兴阶级?
    4. (4) 材料三所示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1. (2022七上·龙岗期中) 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下列对春秋争霸的评价与列宁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A . 给人民带来灾难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使霸主号令诸侯 D . 西周是反动王朝
  • 1. (2022七上·龙岗期末) 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
    A . 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 . 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 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 . 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 1. (2022七上·南海期末) 服饰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让我们打开历史的“衣橱”,领略中国“穿”越的悠久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行“胡服骑射”,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 (1)  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功能。
  • 1. (2023七上·通道期末)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 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秦朝)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汉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1. (1) 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的人物。
    3. (3) 材料三中“书同文”体现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一措施?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 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 1. (2023七上·通道期末)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 . 牧野之战 B . 春秋争霸 C . 楚汉之争 D . 官渡之战
  • 1. (2023七上·衡山期末)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首先实现霸主美梦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楚庄王 C . 晋文公 D . 秦孝公
  • 1. (2023七上·鹤城期末) 以下历史地图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时期

    A .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 . 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 .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D . 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 1. (2023七上·邵阳期末)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韌周王仅 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 33 次之多黄 对此合理的解 释是( )
    A .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 .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 .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 .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