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嵊州模拟) “足球进校园”增强了青少年体质。下列情形主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A . 静止在足球场上的足球被踢飞 B . 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最终停下来 C . 守门员双手抱住飞过来的足球 D . 足球把足球场上的小草压弯了
  • 1. (2024·嵊州模拟) 小明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 v/cm

    12

    15

    20

    30

    60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 . 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来越大 C . 当物距u=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像 D . 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
  • 1. (2024·浙江模拟) 图像是表征事物的一种方法。小刚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将滑片从b端移至a端,记录下多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据并描绘出如图乙所示的I-U图像。若U1表示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S3 表示此时滑动变阻器所消耗的电功率,则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可表示为 ( )

    A . S1 B . S2 C . D .
  • 1. (2024·浙江模拟) 盐酸(HCl)是实验室的重要物质,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关于如图所示的概念图,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 X 不可能是 H2O B . Y 可能是硫酸钡 C . 若 W 呈红色,则指示剂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D . 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
  • 1. (2024·浙江模拟) 因电瓶车违规充电而引发的火灾等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敲响警钟。如图所示,某居民将充电插座从窗口悬挂到窗外给电瓶车充电,这种“飞线”充电方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国家庭用电的交流电电压为 .若雨天或雾天有水容易进入充电插座内部引起电路 (选填“短路”或“断路”),造成电路电流过大,同时长期悬挂在室外的电线也容易因与窗台或外墙摩擦而磨损绝缘皮,可能导致人体接触到火线,从而引发触电事故。

  • 1. (2024·浙江模拟) 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很小的小气泡。

    材料二: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 2g/L,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g/L,两者相差0.006 4 g/L。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这样的差值。瑞利对此展开探究,经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氢气(Ar)。

    材料三:1894年,莱姆赛用其他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 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 由于这种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拉丁文原意是“懒惰”)。

    材料四:1898年,莱姆赛等人继续使用分馏法把液态空气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又发现了氮气、氛气、氙气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小科使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模拟卡文迪许的实验,将空气依次通过 A、B、C、D等装置,最后在 E装置中收集到少量同样的气体。若 D装置的作用是除去 N2 , 则A 装置的作用是
    2. (2) 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 (3) 稀有气体的发现经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下列有关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中相关证据解释不匹配的是(填字母)。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证据解释

      A

      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含量很小

      卡文迪许除去空气中O2、N2后,留下体积很小的小气泡

      B

      氮气可用作飞艇中的填充气体

      莱姆赛用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得到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很小的氧气

      c

      氮气、氖气和氙气的密度不同

      莱姆赛用蒸馏法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氮气、氮气和氢气三种气体

  • 1. (2024·浙江模拟) 碳酸钙属于难溶性的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锶(SrCO3)也能与稀盐酸发生类似反应。用碳酸锶制取的玻璃,吸收X射线能力较强。小科为测定某碳酸锶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取碳酸锶样品100g加在烧杯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称量反应后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反应后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

    362.8|

    460.6

    559.5|

    m

    1. (1) 碳酸锶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m的值为
    3. (3) 实验所用烧杯的质量为g。
    4. (4) 求碳酸锶样品中SrCO3的质量分数。
  • 1. (2024·浙江模拟) 某小组在做粗盐结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结晶颗粒大,有的结晶颗粒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同学猜测结晶的颗粒大小可能与蒸发温度有关。

    【记录数据】

    蒸发温度

    室温

    40℃

    50 ℃

    60℃

    70℃

    80℃

    颗粒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颗粒大小是否均

    差异人

    差异人,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有些量片状

    均一

    【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1. (1) 请你再举一例我们学过的动态平衡的例子: 。

      【综合比较】(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 1. (2024·浙江模拟) 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有关高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以行驶的高铁列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B . 站台处设置安全线,是因为列车行驶时周围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C . 行驶的列车不能立即停下,是因为一切物体都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 . 静止在平直轨道上的列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1. (2024·浙江模拟) 近年来一款食品 “冒烟”冰淇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种“冒烟”冰淇淋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将牛奶放入其中,冰淇淋瞬间制成,且制成的冰淇淋周围会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冰淇淋冒出的“烟”,是因为水蒸气液化 B . 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是因为液氮汽化 C . 牛奶倒入盛有液氮的容器中,吸热凝固成了冰淇淋 D . 液氮吃在嘴里时,发生液化放热可能导致嘴唇烫伤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