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内蒙古自治区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注],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敧(qī):倾斜,斜靠。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 1. 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 本词情感率真自然,突出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浓厚的人生感慨。 B . 开篇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 C . “问君”两句直抒胸臆,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D . 本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诵读语调要急速、高亢。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A .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 . 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夜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全诗最后一句的重点在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 1.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既而得其尸于井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1. 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 . ①③⑤⑥/②④ B . ①②③⑤/④⑥ C . ①③④/②⑤⑥ D . ①③⑥/②④⑤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D . 月照花林皆似霰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
    A . 爱爱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B . 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 C . 媛媛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D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1. 下面对词句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柳永《望海潮》中的词句,它落笔开阔,写景壮美,声调激越,与“杨柳岸,晓风残月”风格迥异,显现出豪放之风。 B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柳永《雨霖铃》中的词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深秋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手法来描绘赤壁风景的壮美,其中“乱石穿空”是以动写静,“卷起千堆雪”是以静写动。 D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其中“人比黄花瘦”是词人的独创,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黄花来喻人。此处的“黄花”与《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含义及作用相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