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综合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5岁那年,我考上了医学中专,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捋直后又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 , 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找我打针了。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2. (2) 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我感觉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翠翠楼”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又像凤凰的女子,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写的故事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他的翠翠和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已成化石,依旧在痴痴地等候那个年轻人——那用歌声让翠翠的心在梦里飞起来的年轻人。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直到苗族姑娘放声歌唱,黎明到来,我才醒过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作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鱼洋,鱼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赢了一堆洋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部分破折号和冒号的作用。
  • 1. (2024高三下·衡阳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村水廓都开遍了桃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四句话,属于分项列举,描绘景物,句间用分号更合适,用句号属于越级使用标点,但作家刻意用了句号。请分析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都有“或者”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

      ②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 1.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昵称南方游客的“小土豆”“小金豆”,喻指广西游客的“小砂糖橘”,成为媒介传播关键词,连续多日登上各类热搜、热榜。

    在互联网上使用转喻的词语指代一个群体,尤其是地域群体,本来容易引发歧义。但此次“小土豆”“小砂糖橘”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情境,被赋予了一种“可爱”“萌新”的意味,传递了一种____甚至宠溺的氛围。

    一些媒介传播、公共讨论的规律,正在被____广泛应用着。比如,对高共识性话题的甄别。从吃货人设开始讨巧时起,人们就慢慢发现,在挂黑、互踩、拉黑、开撕为常态的新媒介社交中,饮食的讨论是难得的、和谐度与参与度双高的议题。打工人的辛酸与愤怒可以由一句“干饭去”收尾,各有立场的人不妨碍共同“吃瓜”,在其他议题上激烈对立的人群可以同看美食博主探店,而甜成豆腐脑之争、甜成粽子之争,几乎已经是网络媒介上最松弛的“争议”。淄博因为“撸串”而爆火,“小砂糖橘”引发善意“刷梗”,都是对共识度底层逻辑的会意。

    这种放低身段以主导议题的方式,在去年夏天淄博的文旅宣传中获得过一次大规模的____,此次在哈尔滨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又得到了一次明显的验证。文旅部门的策划推动固然是始动因,但大众在媒介社交中所获得的____训练,所推动的集体叙事,才是两座城市“出圈”的基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进行修改。
  • 1. (2024·衡水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Ⅱ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1. (1) 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字”从遇见你》和《鲜生史》两个片名的理解。
  • 1. (2024高一下·福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18年初,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的流感病暴发,造成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大流感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大,危害性极高。在美国,政府疏于管控,未能及时隔离患者,阻断传染源,____应允英法盟国的增兵请求,调派流感重灾区将士前往欧洲作战,致使病毒在国内外四处____。1918年大流感之所以波及全球,危害巨大,除医学界对流感病毒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不足等因素外,与各国公共卫生管理严重缺位紧密相关。有鉴于此,1920年,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针对疫病扩散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予以管控防治。

    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共存演进。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动员充分国家力量,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各国政府都要保持足够警惕,不可____,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2024高二下·义乌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____①____,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国家;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____②____,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天山。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异军突起,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____③____,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美裔侨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1. (2024高三下·新泰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市区料峭,视野空旷,似乎就我一个人,早早地,仿佛这是常言所说“新的一天”。这“新”之于我,是异地之新。

    那些蒸腾的雾气散发出的早点的味道,让我挪不动腿了。远远地,我仿佛就看见了黄亮亮的油条,还有鲜美的豆浆和千张。①千张在我老家叫干豆腐,软的那种叫水豆腐。②来到寿县,当然要尝一尝豆腐。③豆腐已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风味美食。④豆腐、豆浆、油条,近在咫尺,是一种滋味,叠印在舌尖上,与味蕾产至化学反应。好没出息地,我吞了一口唾沫。千张卷油条,我觉得软硬皆可。我要了一根油条,有些贪婪的样子。

    炸油条的男子望了望我,看我背着那么大的相机,笑了,说他也爱照相,年轻时也买过照相机,那时还是胶卷的,海鸥牌。说过后,他有点羞涩,不好意思,带有青春的惆怅和幸福。我朝店铺里望了一眼,有一疑似老板娘的女人,在不停地收拾忙碌。我故意问是谁,老板笑了,你说是谁。我说,你好眼光啊,那时买相机就是照她吧!想必是被我说中了,他俩乐得不行。这个早晨,一下美好起来。

    1. (1) 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2) “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在寿县发明的,寿县是中国的豆腐之乡。”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3. (3) 第三自然段中人物对话没有使用引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