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小叶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水中(如图),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更深一些。

    1. (1) 采用方案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 (2) 方案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 (3) 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变为一样红。小叶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的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 1. 民间有“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说法,这是因为竹的茎中没有( )
    A . 韧皮部 B . 形成层 C . 木质部 D .
  • 1. 移栽樟树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了( )
    A . 减轻树重,便于移动 B . 减少水分的蒸腾 C . 减弱光合作用 D . 减弱呼吸作用
  • 1. 如图所示,将丝瓜的茎靠近基部处切断,可发现“水”会从切面处不断向外流出,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 )

    A . 植物的根细胞已经丧失呼吸作用 B . 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C . “水”主要从切面的筛管处流出 D . 根系吸水对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动没有影响
  • 1. 如图所示为叶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叶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叶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透过 B .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 . 下表皮分布较多的气孔,是植物获取水分的主要结构 D . 叶脉中有输导组织,可以运输多种物质
  • 1.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根吸收来的 B . 植物生长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C . 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茎内的导管运输到各个部位的 D . 植物吸收的水分在开花结果时期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 1. 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 (1) 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2. (2) 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3. (3) 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4. (4) 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 1. 如图所示,a、b表示植物的两种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物质,请分析回答:

    1. (1) a表示的植物生理活动是,A表示的物质是
    2. (2) a生理活动不但为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提供了食物,而且提供了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同时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维持了生物圈中的平衡。
    3. (3) b作用的实质是分解,释放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
  • 1. 图甲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此实验的目的是测量种子萌发时(填“释放二氧化碳”或“吸收氧气”)的速率。
    2. (2) 种子预先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的目的是
    3. (3)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实验:
    4. (4) 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增大,在2 h时刻变化0.2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的呼吸速率是单位/时。
  • 1. 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在实验前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适当增加试管内的昆虫数量 C . 实验时为便于操作和观察,应该用手握紧试管 D . 为更好地控制变量,可在乙试管内放人等数量的同种死昆虫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