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七上·柯桥区期末)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 B . 史书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 . 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 .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 1. (2024七上义乌·期末) 从北京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原始人类经历了从野外穴居到聚族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猪、狗等家畜的演进过程。导致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 生产力的提高
  • 1. (2024七上义乌·期末)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着定居生活 
    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小麦 
    ④会制造陶器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 (2024七上义乌·期末) 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篇]

    材料一:

    [交流篇]

    材料二: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开发篇]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持续发展。

    ——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民族篇]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畜牧业生产经验,物质生活中的胡服、胡食、胡床等,精神生活中的胡乐﹑胡歌、胡舞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

    1. (1) 写出图一工具的名称,它出土于哪一古人类遗址?图二的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2. (2) 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
  • 1.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

    A . A B . B C . C D . D
  • 1. 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各方面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同属于浙江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 1. 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 .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 . 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 . 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 .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 1. 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柳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 . 源远流长 B . 浩如烟海 C . 兼容并包 D . 多元一体
  • 1. 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 下面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 据此推测( )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