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社会法治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乐清模拟) 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 ,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
    A . 商业繁盛的地区 B . 盛产煤炭的地区 C . 邻近河流的地区 D . 电力充足的地区
  • 1. (2024·乐清模拟) 回眸历史时空,解读清政府处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1) 读图10,指出这一时期世界主要I业国家分布的区域。
    2. (2)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17-18世纪清政府的处境。(要求: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对外交往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200字)
  • 1. (2023·绍兴模拟) “工厂由于不再局限于水力资源充足的地区,从而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工业的集中成为现实,人类的工业时代终于来临。”引起这一变革的关键是(   )
    A . 手工工场的发展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D . 垄断组织的出现
  • 1. (2024·浙江模拟) 海权即对海洋的控制权、利用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阅读《海洋变局5000年》一书的部分目录,回答问题。

    1. (1) 本书前三章的划分与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从“木浆风帆时代”到“蒸汽铁甲时代”,中国对海洋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选择目录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 (2024·浙江模拟) 分析以下关于工业革命的材料:“……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带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还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该材料主要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哪一影响?( )
    A . 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B . 加剧了环境污染 C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1. (2024·衢州模拟) 为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某校组织了一场微型的科技图片展。请参观展览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展板一: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国科技

    展板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厂是新时代的标志,因为它意味着许多领工资的劳动者在同一个地方工作……集中的动力源驱动机器,是集中生产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工业革命》

    展板三:历史在这里沉思

    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 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李约瑟:英国学者,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

    1. (1) 仿照展板一中的示例,任选一幅图片补全信息。
    2. (2) 结合展板二的图文资料,阐述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3. (3)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展板三中的“李约瑟之问”。
  • 1. (2024·滨江模拟) 一粒小砂糖,改变世界格局。九年级某小组进行了“甘蔗的世界之旅”主题探究学习。

    材料-:蔗糖是汉武帝时期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 14 个国家及地区。

    ——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在英国,1650年以前蔗糖是稀有品,1750年前糖作为奢侈品,消费主体是富人,而在 1850年以后最大消费群体变成了穷人。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

    材料四:十七世纪下半叶,牙买加(中南美洲国家)开始成为世界砂糖生产中心。岛上开辟了广阔的种植园,种上了甘蔗。原住民加勒比人几乎都消亡了,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奴隶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中南美洲的“单一作物”和“殖民经济”也让很多地方依然没能缓过来。

    ——摘编自[日]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材料五:2010年7月,中成国际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牙买加国有糖厂组成牙买加泛加勒比糖业有限公司。迄今,该公司一共为当地直接创造1600多个就业岗位,约有30万人依靠糖厂维持生计,把每一分“甘蔗美元”都留给了牙买加人民,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摘编自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官网《“一带一路”的拉美和加勒比故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制糖业的新变化。
    2. (2) 依据材料三、四,分析材料二中蔗糖消费变化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四、五,就牙买加“苦与甜”的变化,阐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中国努力”。
  • 1. (2024·拱墅模拟) “工具发展史比人类文明史还长”,某校历史小组成员开展主题为“人类文明发展与工具的关系”的探究学习。

    驱动性问题

    子任务

    素材

    学科问题

    如何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工具的关系

    寻找中华早期文明的工具

    介绍词:北京人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介绍词:____

    收集中国古代工具的文献记载

    ①“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②"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③"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

    ④“恶金以铸锄、夷、斤、靳(用铁制作农具),试诸壤土。”


    体会工具彰显的人类智慧

    材料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信息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创造性的劳动绝对离不开创造性的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古人发明了无数解放人类双手的工具,使人类向摆脱自然的压迫迈出了第一步……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工具的进步。

    ——改编于彭杨《穿越千年的人类智慧》


    1. (1) 仿照图1的范例,为图2的工具撰写一段介绍词,并说说该变化反映了什么?
    2. (2) 将四则文献中描述的生产工具按发明或改进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写序号),并指出③生产工具的巧妙之处。
    3. (3) 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驱动性问题的认识。
  • 1. (2024·仙居模拟) 某小组邀请你参与“钱币●国家记忆”学习项目,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子项目一:盘点英镑上的历史“名人堂”

    探究资料:.

    探究成果:

    小嘉的探究(示例)
    问题:为什么英镑的正面是女王的形象?
    解答: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女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形象的象征。
    我的探究
    问题:                                                                                                    
    解答:                                               
    (照抄示例不得分)

     

    [子项目二:追忆人民币上的峥嵘岁月]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

    1. (1) 根据探究任务,将探究成果补充完整。
    2. (2) 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时代风貌和革命历程。运用所学知识,简述你的理解。
  • 1. (2024·仙居模拟) 音乐是疑炼的情感,流行是群体的选择,共同投射时代的光影。

    [管窥文明发展]

        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40多支骨笛,这是迄今世界发现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贾湖先民曾在折断处的笛壁上钻了 14个精细的修理孔,并用细线缀合后继续使用。

     

    [唱响时代旋律]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1871年,为纪念巴黎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的斗争,欧仁.鲍狄埃创作了法文歌词。

    《国际歌》中文译本(部分)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凝聚民族力量]

        1935 年,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广为传唱。“起来起来”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婆婆、汉口的军夫都能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
    ——摘编自丰子恺《谈抗战歌曲》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2)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4)新中国之远景(建国初期国内外形势)……
    ——摘编自《国歌见证历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前前后后》等
    1. (1) 根据文物信息,可以得出什么考古结论?
    2. (2) 有同学认为,词作者希望以低沉悲愤的旋律唱响此歌,也有同学认为铿锵有力的旋律更合适。你认为怎样的旋律才符合时代背景?根据歌词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 (3) 从对国歌歌词的要求中任选其二,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新中国国歌的原因。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