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社会法治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八上·浙江月考) 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右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护国战争
  • 1. (2023八上·瑞安月考) 近代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失败、鲜血中探索出一条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最终在中共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 (1) 【走西方的路】“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中国人针对“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而做出了哪两次探索?这两次探索有何差异?

    2. (2) 【走俄国的路】

      根据图片和材料,指出他们所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3. (3) 【走自己的路】“干革命没有根据地就立不稳脚跟。…现在,我们就是要上井冈山,去寻找一个立脚点,使队伍不散,红旗不倒。”“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毛泽东选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是什么?

  • 1. (2023八上·瑞安月考) 下图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 . 走向共和 B . 国家统一 C . 封建终结 D . 军阀割据
  • 1. (2023八上·义乌月考) 危难中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

    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

    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 (1) 哪一处划线句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核心?有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请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2) 该宣言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为什么说该事件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3. (3) 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还有哪些贡献?
    4. (4) “这次胜利”是哪一次革命的胜利?材料中李大钊是怎样看待“这次胜利”的?
  • 1. (2023八上·义乌月考) 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③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3八上·义乌月考)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其中与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恰当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 (2023九上·金华) 据右图所示内容可得出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都是民族解放运动 C .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 . 都推动了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 1. (2023八上·洞头期中) 重温百年奋斗历程,感悟社会变革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和号角】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城代谢》(《时报》1912 年 2 月 22 日)

    【风云新途】

    材料二:据载:“蔡元培先生于 5 月 2 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 月 3 日晚,北大全体学生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提出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6 月 3 日,北平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 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历史》

    【革命摇篮】

    材料三: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从材料可知该事件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此消息...”是指什么?根据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中国革命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划时代意义?
    3. (3) 概述材料三中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 1. (2023八上·洞头期中) 如下图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 . 师夷长技 B . 国家统一 C . 军阀割据 D . 走向共和
  • 1. (2023八上·浙江月考)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它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极大地转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 。最为重要的是, 如同一 个近代的政党, 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中央组织, 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 。有鉴于此, 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 中国革命之母 ”的赞誉殊荣。

    ——节选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 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 以足民食;共谋制造之发展, 以裕民衣;建筑大

    计划之各式屋舍; 修治道路 、运河, 以利民行。

    —— 1924 年孙中山《建国纲要》

    材料三: 作家老舍《茶馆》中的对白 (辛亥革命后)

    王淑芬: 三爷, 咱的茶馆改了良, 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 冰凉! 哼! 皇上没了, 总算大改良吧? 可是改来改去, 袁世凯还要做 皇上 。袁世凯死后, 天下大乱, 今儿打个炮, 明儿个关城, 改良? 哼! 我还留我的小辫子, 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1. (1) 材料一 中“ 中国革命之母 ”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它的重要作用 。
    2. (2) 材料二图片中的政治纲领, 能体现右侧史料中“ 民生 ”思想的是哪一条? 根据史料, 概括孙中山对 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 (3) 材料三中李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依据材料三为李三的态度找证据 。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