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社会法治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绍兴) 下图为“二里头都邑布局示意图”。这反映了夏王朝的

    A . 阶级分化,等级界限 B . 王室衰微,国力衰弱 C . 原始群落,生产低下 D . 统治残暴,民不聊生
  • 1. (2024九下·绍兴) 史书记载,秦始皇“罢(诸)侯置(郡)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下列对材料中秦始皇“不与古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实行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 .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 D . 以五铢钱作为流通货币
  • 1. (2024七下·杭州期中)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励精图治——底气]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对外交流——和气】

    材料二:唐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触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盛唐气象——大气】

    材料三:

    《忆盛唐》(杜甫)
    捧书夜读杜甫诗,忆昔开元盛唐时。万家室藏稻米丰,男事桑麻女纺织。
    歌舞升平民安泰,夜不闭户无盗失。路不拾遗人心善,诗文换酒有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例举一例这一时期“迎进来,也走出去”的重要史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 1. (2024七下·杭州期中) 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叉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1234年,金朝经多次挫败,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蒙军,亡于宋蒙联军之下。这一事件( )
    A . 使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 . 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 C . 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D . 为蒙古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1. (2024七下·杭州期中) 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但到了唐代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 1. (2024·路桥模拟)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学史]

    [道路悟史]

    1. (1) 回答文物一体现的制度名称,并对文物二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2. (2) 革命道路反映民主政治历程。请在上面两个示意图A、B两处填写法律文献的名称,并据图概括两国革命道路的共同特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政治文明发展呈现的趋势。
  • 1. (2024七下·宁海期中)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并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 (4) 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 1. (2024七下·宁海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利弊?
  • 1. (2024七下·宁海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见下图)。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绘了唐朝什么样的情景?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并选择其一说明其进步之处。
    3. (3) 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 1. (2024七下·宁海期中)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