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陕西咸阳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秤砣。 上嵌诏版文字(右图)。 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宋太祖
  • 1. 小滨在笔记中记录了这些关键词“重视农业生产”“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等。 由此可知,小滨学习的内容是( )
    A . 管仲改革 B . “文景之治” C . 王莽新政 D . “光武中兴”
  • 1. 《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被(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A . 兵役徭役繁重 B . 刑罚残酷 C . 赋税沉重 D . 人民勤劳
  • 1.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 刘邦 B . 刘秀 C . 项羽 D . 王莽
  • 1. 统治阶级合理的政策调整能促进社会发展。下列举措中,对促成“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出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有( )

    ①减轻农民负担 
    ②减轻刑罚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以下关于秦朝的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 史书《史记》 B . 古代散文《阿房宫赋》 C . 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D . 影视作品《大秦帝国》
  • 1. 以下图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
    A . 河南洛阳白马寺 B . 陶院落(模型) C . 击鼓说吗俑 D . 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辖】

    材料一:

    ①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

    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具体情况来说,

    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

    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②公元前 127 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

    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

    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

    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

    【思想控制】

    材料二: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尉奈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东汉〕班国《汉书·董仲舒传》

    【官员管理】

    材料三 见下图

    1. (1) 根据材料一①,分析郡县制实行的历史作用。
    2. (2) 材料一②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 (3) 秦汉统治者采纳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后,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请概括其共同目的。
    4. (4) 为了实现材料三的目的,秦、西汉、东汉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 1. 我国历史上某位统治者曾“欲天下安治”而采取了“众建(增加)诸侯而少(削弱)其力”的措施,出现于年代尺的 处。( )

    A . A B . B C . C D . D
  • 1. 陕西出土的秦代封泥(右图)(注: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印证秦朝( )

    A . 政治上四分五裂 B . 出现了最早的印章 C . 实行了郡县制度 D . 人员流动非常频繁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