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郴州开学考) 我国乡村振兴到底怎么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要针对我国农村的现有发展水平精准施策,顺应村情民意。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一《规划》出台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之一

    ④制定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的决策就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高二上·舟山期末) 为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水平,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2023 年 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针对外商投资的关注热点,制定了 6款 24 条新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2024高一上·温州期末)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进步的变化中。下列能够正确反映生产力进步状况的选项是( )

    ①石器锻料→铁型牛耕→机械耕作

    ②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③共同劳动→个体劳动→雇佣劳动

    ④钻木取火→阳燧取火→火柴点火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2024高一上·宁波期末)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
    A . 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劳动工具更新→社会形态更替 B . 劳动工具更新→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改变→社会形态更替 C . 劳动工具更新→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社会形态更替 D . 劳动工具更新→经济基础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社会形态更替
  • 1. (2024·浙江模拟)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马克思感慨:无论哪朝哪代,哪个国家,人们都是先解决了吃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活动。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创作呢?这一感慨说明(   )
    A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B .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C . 变革社会的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D .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鼓励各地采取措施,引导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支持小农户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展生产,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是(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通过优化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通过调整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1923年,年仅31岁的林祥谦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被捕后英勇就义,是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烈士。一百多年来,无数像林祥谦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因为他们坚信共产主义(   )

    ①符合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十三五”期间,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落地,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科创板、“一业一证”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落实……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下,我国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由2016年的1.51万户提高到2019年的2万户,2019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亿户,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2020年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位,是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改革增强了社会活力。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下表为我国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强国之路:

    时间

    顶层设计

    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政府主导,广泛动员工人、农民,开展“大协作”。

    自主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实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制造业从无到有的划时代进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科技赶超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行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协同。

    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

    进入新时代

    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政产研学用合力,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

    天宫、天眼、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有人认为,时代虽不同,但选择应相同,我国要坚持举国体制。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