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揭阳模拟) 近年,房地产行业由过去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旧“三高”模式,向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等方向转变,更精细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谁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谁能为群众提供好服务,谁就会有市场、谁就会有发展。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价值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重庆市模拟) 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实有户数结构图(截至2014年9月底)

    注: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 670.37万户,同比增长13。6%;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在三次产业数量分别为11.29万户、45.3万户、208.21万户,同比增速分别为38.4%、35.93%、57.47%。新增企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78.63%;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4亿人,比2013年年底增加2 165.73万人,增长9.91%。

    材料二:“简政放权”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为此,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了4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向社会公开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接受社会监督;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清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诊订了12部相关法律;改革工商注册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化登记管理,以优化营商环境。

    材料三:2014年2月l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团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1. (1) 请分析材料一(含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 (2) 请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 (3) 联系材料三请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坚定制度自信的理解。
  • 1. (2024·南充模拟) 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以深层次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实践成果。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②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从事物个性中把握其共性

    ④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邢台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实现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全地域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自觉,鼓励园区、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1. (1)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
    3. (3) 2023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设立中国角,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公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等内容举办100余场边会活动,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成就,凝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识。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写一篇短评,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要求:①切合题意,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50~200个左右。

  • 1. (2024·保定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材料一  【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

    2024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今日中国,早已走出晦暗时代,但风险威胁仍在,复兴征程上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日益突出,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外部势力分化渗透依然存在。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国家安全和国防观念,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材料二 【践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毛泽东同志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就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为了找到中国的出路,毛泽东同志“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在反复比较和鉴别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从此一生追寻,矢志不移。

    2023年,某地开展“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实践。为了有效地实现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立德树人的目标,某校在活动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提前做足功课和丰富相关知识储备。活动路途中,该校组织学生观看毛泽东同志生平影像资料,开展革命历史知识问答等活动,营造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浓厚研学氛围。活动后,该校通过让学生撰写一篇研学日记、选定一个座右铭、畅谈一次人生理想、设计一份生涯规划等拓展延伸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研学感悟。

    1. (1) 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中创新思维的知识,说明该校在研学活动设计时运用的思维方法。
    3. (3) 假如你参加了该校组织的“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在“撰写一篇研学日记”“选定一个座右铭”“畅谈一次人生理想”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写一篇研学感悟。

      要求:①围绕研学主题,表述清晰;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④200字左右。

  • 1. (2024·昆明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地热能具备资源潜力大、零排放和稳定性好的特点凸显,在当今能源日趋紧缺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情况下,对地热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愈来愈受国人的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冬夏两用,能很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地热能发电潜力大,能大大缓解部分地区电力紧张问题。勘探开发地热能资源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改善人民生活、活跃当地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极为有利。

    勘探表明,我国中深层地热能可采资源量潜力巨大。但中国的地热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滇西、藏南等,和经济发达、用电需求较大地区存在地理错位;地热能发电仍处于培育阶段,产业的发展缺少动力;缺乏全国性统一补贴政策,导致新地热能电站建设者望而却步……

    对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地热能发展的政策。推进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及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绿色转型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能源支撑。

    1. (1)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阐述国家出台支持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的哲学依据。
    2. (2) 结合材料,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
  • 1. (2024·泸州模拟)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了生态修复、智能视觉工程等24个专业。这些新增专业既有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的,也有涉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的调整(   )

    ①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反映了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③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④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高三下·德阳模拟)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集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理论,破解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古今中西之争”,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正确和超前反映

    ③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邢台模拟) 202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要深刻认识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这表明( )

    ①涉外法治工作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来源于社会存在

    ②涉外法治体系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建设涉外法治体系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必然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沧州模拟) 2023年“最美铁路人”代表广州铁路公安局警长朱少铭,自2013年杭深铁路开通以来,他在工作中实现了所辖线路危及安全案件“零发生”。他还成立公益团队,定期给当地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孤儿送温暖,定期给山区偏远学校购买学习和体育用品,帮助当地老百姓推广滞销水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材料表明( )

    ①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崇高的价值追求必须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

    ③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社会客观条件才能助力实现人生价值

    ④创造人生价值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指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