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该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 .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 . 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 .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D . 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核心
  • 1. 某学者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反映罗(    )
    A . 消除了国内阶级矛盾 B . 借鉴学习了德国与日本模式 C . 恢复了经济增长 D . 调整与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 1. 下面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宣传20世纪30年代苏联、美国实施的经济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    )

    A .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 都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 . 说明了两国的经济环境相同 D . 都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 1. 罗斯福政府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国家对企业作出上述具体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 .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C . 消除经济危机 D . 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 1. 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对策。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这次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C .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D . 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分别形成于(    )
    A . 德国和日本 B . 德国和意大利 C . 日本和意大利 D . 德国和西班牙
  • 1. 到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20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0%。这明经济危机(    )
    A . 波及的国家和地区广 B . 持续时间长 C . 破坏性大 D . 涉及行业多
  • 1. 1932年1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A . 政府加强经济干预 B . 能源危机全面爆发 C . 农业危机十分严重 D . “罗斯福新政”全面推行
  • 1. 1929年10月,美国股票价格暴跌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 美国疯狂的股票投机活动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 . 德意日法西斯的殖民扩张 D . 美国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
  • 1.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初期,资本主义各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难题有(    )

    ①经济出现高涨    ②对外贸易缩减    ③国家政局动荡    ④社会矛盾尖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