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观察下图,导致出现1933-1937年失业率变化趋势的原因是(  )

    A . 经济大危机爆发 B . 罗斯福新政实施 C . 太平洋战争爆发 D .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 1.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 . 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B . 调整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C . 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1.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写道:“大萧条之前美国的失业率是3%左右,1931年是15.9%,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1943年美国的失业现象基本消失”。导致“1943年美国失业现象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D . 二战时需求的刺激
  • 1.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 Recovery(复兴)、 Relief(救济)、 Reform(改革),下列新政内容体现“Relief(救济)”的是(  )
    A . 整顿金融体系 B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 调整农业政策 D . 推行“以工代赈”
  • 1. 罗斯福说:“在早先的日子里,安全保障也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靠和小居民点内各个家庭之间的互相依靠取得的。大规模社会和有组织行业的复杂情况,使得这种简单的安全保障方法不再适用。因此,我们被迫通过政府来运用整个民族的积极关心来增进每个人的安全保障。”基于这一认知,美国(  )
    A . 加入协约国集团 B . 实施了罗斯福新政 C . 倡导合作对抗法西斯 D . 发动冷战遏制苏联
  • 1. 他(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段话说明,推行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A . 带领美国走出危机困境 B . 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 . 维护工人阶级某些利益 D . 加强政府对经济调控
  • 1. 1933年,美国国会在讨论《全国工业复兴法》时引发激烈争论,有议员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 .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B . 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C . 出发点是照搬苏联 D . 落脚点是改变私有制
  • 1. 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这组图片说明了(  )

    A . 国家主动承担起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 B . 经济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国家迷失社会发展的方向 C . 美国通过改革杜绝了产生经济大危机的社会根源 D . 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建成了高度发达的福利型国家
  • 1. 下表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任务

    参与人数

    1933年

    民间资源保护队

    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

    约200万

    1933年

    田纳西管理局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

    约350万

    1936年

    工程振兴局

    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

    约300万

    A . 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B . 建立救济机构,提供社会保障 C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 . 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根除经济危机
  • 1. 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曾说,文明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开明分子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 .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 . 渡过经济危机 D . 保障人民的利益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