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诚。”无独有偶,家中雇佣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材料三: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与清廷通过和议的方式促成清帝退位、南北统一,汉族与满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消解。因此,此时激烈的仇满情绪迅速淡化,整个社会基本没有发生爆发规模性的排满复仇事件……除此之外,提倡“五族共和”也是出于辛亥革命后列强环伺虎视眈眈的世界背景下避免被乘虛而入的现实需要。

    1. (1) 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使用的旗帜?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一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
  • 1. 康有为1898年4月保国会演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这段话反映了(    )
    A . 当时所有中国人都是奴隶 B . 民族危机下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相当狭隘 D . 反封建思想开始越来越强烈
  • 1.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演说词(1912年1月):“民国合五族而成,凡五族之人,皆如兄弟,合心合力,以为民国之前途着想尽力。”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
    A . 民族争斗 B . 民族平等团结 C . 大汉族主义 D . 驱除鞑虏
  • 1.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是(    )
    A . B . C . D .
  •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 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 .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D . “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1. 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洋务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

    ①壮族    ②满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②③④⑤
  • 1.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A . 戊戌变法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1. (2021九上·余姚月考)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你认为五色旗的最准确寓意是(   )
    A . 驱除鞑虏,共建民国 B . 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 . 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 . 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 (1) 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2. (2) 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4. (4) 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