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八上·余姚期中) 报刊能够传播先进思想。《时务报》《国闻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变法、维新、图强 C . 还我青岛 D . 三民主义
  • 1. (2022八上·余姚期中) “我中国预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中“革命”对象主要指(   )
    A . 腐朽的清政府 B . 独裁的国民党 C . 贪婪的外国列强 D . 愚昧的封建文人
  • 1. (2022八上·余姚期中) 近代以来很多仁人志士都有自己的道路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他们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 推翻清朝统治 B . 实现君主立宪制 C . 挽救民族危亡 D . 建立民主共和国
  • 1. (2022八上·鄞州期中) 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幼稚的举人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鸦片战争
  • 1. (2022八上·鄞州期中) 重大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表述中正确的有(   )

    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武昌起义——清朝的反动统治迅速崩溃

    ③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 (2022八上·鄞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愧。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安徽俗语报》

    材料二:谭嗣同等人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就是奸臣。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 (1) “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列举史实说明从1840~1901年中国是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 (2) 举两例史实反驳“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的观点。
    3. (3) 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指明它的局限性
    4. (4) 针对“文化改造“这一难题,近代中国的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主阵地在哪里?
  • 1. (2022八上·宁波期中) “那是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变法措施有(   )
    A . 废除科举制 B . 开办京师大学堂 C .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 颁布剪辫法令
  • 1. (2022八上·宁波期中)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近代化探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 . 戊戌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C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 义和团运动带有迷信色彩,对历史发展没有积极影响
  • 1. (2022八上·宁波期中)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经的世界历史和如今的国际形势都告诫我们必须重视海洋的开发和管理。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这次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摔倒以后迅速爬起,寻觅新的道路,作出新的努力。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海防建设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了哪些措施?李鸿章的这句话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哪一次战役?战役失败后清政府签割让了哪些领土?“藩尽撤”说明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该战争后中华民族“迅速爬起,寻觅新的道路“指的是什么事件?
    4. (4)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如何“建设海洋强国”。
  • 1. (2022八上·萧山期中) 梁启超《变法通议》中写到:“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反映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   )
    A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 训练新式军队 C . 改革财政 D . 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