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柬埔寨今磅湛市东古城建立了“三保公”庙;泰国曼谷除建有“三宝寺”外,还把河港取名为“三宝港”;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三宝庙”“三保井”和“三宝山”;印度尼西亚爪哇当地华侨把郑和尊为“三宝大人”。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B . 不受欢迎且遭到各国的强烈抵制 C .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 迫使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附属国
  • 1. 《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接济”。这一史料说明( )
    A . 乾隆二十二年时台湾隶属清廷管辖 B . 乾隆时福建台湾的经济往来活跃 C . 闽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台湾省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 . 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 . 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D . 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 . 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 . 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 . 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 . 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蜿蜒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则材料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 都江堰 B . 大运河 C . 北京故宫 D . 明长城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
    A . 顺治帝 B . 雍正帝 C . 康熙帝 D . 乾隆帝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亡国之船】

    图一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

    (18世纪帛画)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繁盛之船】

    图二南宋沉船“南海I号”遗址

    (正射图)

    “南海I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材料三:【友好之船】

    图三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材料四:【收复之船】

    图四郑成功船队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 (1) 你同意诗人皮日休关于“水殿龙舟事”的说法吗?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事件的作用。
    4. (4) 你对以上哪艘“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感触最深?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撤,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 .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 . 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 .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 . 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明朝中期倭寇疯狂进犯东南沿海。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 . 文天祥 B . 岳飞 C . 戚继光 D . 俞大猷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 .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 . 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 .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 . 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