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清远模拟) 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稻”,确保了我国占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如图是三种育种方法示意图,表是水稻茎秆高度的四组遗传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

    亲代性状

    子一代性状和植株数目

    高秆

    矮秆

    1

    高秆×高秆

    787

    0

    2

    矮秆×矮秆

    0

    782

    3

    高秆×矮秆

    403

    397

    4

    高秆×高秆

    600

    200

    1. (1) 如图所示,经卫星搭载的普通黄稻(籽粒的果皮为黄色)种子,在返地种植时,出现了几株果皮为棕色的水稻,这是因为在太空条件下,种子的发生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属于变异,如果把这种变异的植株选择成为新的水稻品种,这种选择称为
    2. (2) 水稻花很小,自然状态下很难用人工授粉的方法培育杂交种子,袁隆平团队偶然发现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利用其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稻.该育种方法对应图1中的(选填序号),该高产杂交水稻的产生,运用了植物的(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方式。
    3. (3) 如表所示,水稻的茎秆有高秆和矮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根据组合可判断出为显性性状。
    4. (4) 若控制稻秆高矮的基因用D,d表示,推测第3组亲本组合中高秆的基因组成是;在第4组的后代中,基因组成为Dd的植株理论上应有株。
  • 1. (2024·青龙模拟)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资料一: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人类和动物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国家近年积极实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态势整体向好。研究发现,野生大豆经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培育出栽培大豆,在长期的人工选择过程中,只有约30%的基因得以保留。

    资料二: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团队从2018年开始攻关,首次获得了多年生野生大豆的高精度基因组图谱,解析了大豆物种的进化历程。目前,该团队已经找到183个基因,这些基因影响着大豆开花时间、抗病性、抗盐碱、耐旱性等优良性状,为大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组别

    亲代杂交组合

    子代植株数

    紫花

    白花

    I

    紫花×白花

    28

    0

    紫花×紫花

    118

    38

    1. (1) 参考上图观察大豆植株的叶脉和根系判断大豆属于(选填“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大豆的花具有蝶形花冠,香气浓郁、花粉粒较大,据此判断,大豆主要依靠传粉。
    2. (2) 大豆的花色中有紫花和白花,某科学小组做实验得出了表中的结果:大豆的紫花与白花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根据研究结果可推测其中的是隐性性状。
    3. (3) 若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R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r表示,则第Ⅱ组子代紫花的基因组成是
    4. (4) 根据资料二可知我国科学家找回了野生大豆中的优良基因,丰富了多样性。
    5. (5) 利用航天技术将紫花大豆种子带到太空,带回来种子进行栽培,如果发现大豆的花色变为黄色,这属于(选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异。通过太空育种这样的方法一定能得到优良品种吗?
  • 1. (2024八下·惠州期中) 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农业害虫时,刚开始用效果较好,后来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下列有关该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这种杀虫剂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 . 这反映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C . 害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农业害虫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 1. (2024八下·唐山月考)  农业科学家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大棚内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害虫对这种农药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B . 害虫的抗药性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 C . 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D . 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是有利变异
  • 1. (2024八下·唐山月考)  下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 (1) 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个体之间颈长存在着
    2. (2) 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颈长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说明长颈的变异是,短颈的变异是
    3. (3)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被淘汰,这就是
  • 1. (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最有可能属于遗传和变异的是 ( )
    A . 单眼皮的人经美容成双眼皮 B . 小麦由于地肥而穗大粒多 C . 小麦后代中有抗倒伏的植株 D . 不见阳光的皮肤呈现白色
  • 1. (2024八下·自贡月考)  马的毛色有枣红色和白色之分,现有一匹枣红色公马与一匹枣红色母马交配生育的多胎后代中,出现了枣红色和白色马两种毛色,请分析回答问题:
    1. (1) 马的枣红色与马的白色性状是由控制的,它是具有
    2. (2) 亲代都是枣红色马而后代出现了白色马,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3. (3) 根据马毛色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传递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枣红色是性状。
    4. (4) 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后代枣红色马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5. (5) 它们后代中的枣红色马为纯种雌马的几率为。而这种毛色的变化属于。(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 1. (2024八下·宜宾月考)  (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高产和抗倒伏都是显性基因控制 B . 低产和倒伏都是隐性基因控制 C . 通过杂交,高产基因和抗倒伏基因组合在一起了 D . 杂交后代高产抗倒伏小麦能稳定遗传
  • 1. (2024八下·德阳月考) 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也只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大多叶球可达7kg左右,若再引种回北京,大多叶球又只有3.5kg.从上述甘蓝引种过程可以推测(    )

    A . 甘蓝具有遗传性,而不具有变异性 B . 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C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 D . 甘蓝的形态发生变化不属于变异
  • 1. (2024·孝感模拟)  材料一:中国空间站取名“天宫”,是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天宫课堂”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其中第三课,“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水稻、拟南芥、生菜等生物的生长状况。

    材料二  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中,科研人员将油菜、棉花、马铃薯、拟南芥、酵母菌和果蝇等6种生物装入载荷罐,并提供水、土壤、空气、光照等生长条件,搭载“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进行了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 (1) 太空微重力环境中,水稻的生长方向变得杂乱无章,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
    2. (2) 空间站还栽培了西红柿、小麦等作物,对它们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
    3. (3) 一些植物的种子经过太空漫游后播种,种植出来的植物比原植物有了一些的变化,是因为太空环境(辐射、失重等)会导致种子本身的发生突变。
    4. (4) “嫦娥四号”的密闭载荷罐中有的棉花种子发芽了,这是月球上首次有生物体生长,下列关于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
    5. (5) 为探究载荷罐内光源最佳的色光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研究了不同色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图乙。

      据图分析,载荷罐内应选择的最佳两种色光为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