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实行(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对外开放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重文轻武政策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宋代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他从浙江哥窑购买了一箱冰裂纹瓷器,由于生意忙,自己不能脱身,就托运到泉州。他的家人认为瓷器质量劣等,找到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咨询,这一机构应该是(  )
    A . 瓦子 B . 宣政院 C . 知州 D . 市舶司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 . 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 . 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 . 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 . 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去酒楼买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春节燃放鞭炮、拜年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散曲和看《窦娥冤》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⑤
  • 1. (2023七下·余姚期末) 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亡国之船】

    图一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

    (18世纪帛画)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繁盛之船】

    图二南宋沉船“南海I号”遗址

    (正射图)

    “南海I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材料三:【友好之船】

    图三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材料四:【收复之船】

    图四郑成功船队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 (1) 你同意诗人皮日休关于“水殿龙舟事”的说法吗?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事件的作用。
    4. (4) 你对以上哪艘“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感触最深?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1. 货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右边中国货币演进历程图可知(    )

    ①科技不断进步

    ②经济日益发展

    ③生活更加便利

    ④文艺日趋繁荣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 (2023七下·新昌期中) 电视剧《清平乐》以北宋为时代背景,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A . 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 . 人们争相传颂岳飞抗金的事迹 C . 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 . 人们在互学毕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 1. (2023七下·新昌期中) 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南宋绍兴末年,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但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由此可知宋代()
    A . 海外贸易到达范围广 B . 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城市 C .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D . 农业生产落后
  • 1. (2023七下·新昌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临安城)自大街(有三个商业区的御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珠宝)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余坊巷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南宋临安工商业》

    材料三: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凡地方官招徕的各处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垦荒令》

    1. (1) 材料一中这一谚语的流行可以佐证我国农业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临安城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
  • 1. (2023七下·杭州月考) 《宋史•职官志》记载,买丝织品一匹,需要铁钱约130斤。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    )
    A . 交子产生的背景 B . 纺织业的兴盛 C . 商帮兴起的影响 D . 冶铁业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