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五下·椒江期末) 水的沸腾。

    1. (1) 实验过程:

      ①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用酒精灯加热;

      ②观察并记录,加热到第2分钟,水中会出现少量气泡,水温在(填“上升”“下降”或“保持不变”);

      ③加热到第4分钟,此时水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了;

      ④继续给水加热到第8分钟,水的温度是100℃,水持续沸腾;

      ⑤再继续给水加热至第12分钟,水的温度10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水(填“一定”“可能”或“绝不”)沸腾;

      ⑥撤走酒精灯2分钟后,水(填“不再”或“继续”)沸腾;

      ⑦继续加热后,水又会慢慢沸腾。

    2. (2) 图(填“甲”或“乙”)为水沸腾时杯中气泡的现象。
    3. (3) 分析实验过程,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液态的水变成了
    4. (4)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只有持续提供,水才会沸腾。
  • 1. (2023五下·衢江期末) 生活中我们常说“水开了”,用科学的词汇表达,其意思是( )。
    A . 沸腾 B . 升华 C . 蒸发 D . 凝结
  • 1. (2023五下·余姚期末)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适宜条件下凝结成小水滴,浮于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的现象称为( )。
    A . B . C . D .
  • 1. (2023五下·余姚期末) 热量传递的奥秘。

    夏天到了,白糖棒冰清爽解渴,深受大众喜爱。惯惯打算从冰箱里拿一些棒冰给爷爷送去。

    1. (1) 惯惯从冰箱里拿出白糖棒冰,发现棒冰上面冒着“白汽”,这种现象属于( )。
    2. (2) 白糖棒冰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就融化了,对此时发生的热传递,描述正确的是( )。
    3. (3) 为了在送棒冰的途中不融化,惯惯拿出家里的四种饮料杯进行保温测试,先把4根白糖棒冰放入不同材料的杯子中,然后每隔2分钟测试杯中棒冰的温度,得出下表中的数据。

      材料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杯子A(陶瓷)

      -5.3℃

      -4.8℃

      -3.8℃

      -2.7℃

      -1.9℃

      -0.7℃

      0.5℃

      杯子B(金属)

      -5.3℃

      -4.3℃

      -3.1℃

      -1.6℃

      -0.2℃

      1.1℃

      2.2℃

      杯子C(塑料)

      -5.3℃

      -4.5℃

      -3.6℃

      -2.5℃

      -1.3℃

      -0.1℃

      1.2℃

      杯子 D(纸)

      -5.3℃

      -4.5℃

      -3.5℃

      -2.3℃

      -1.0℃

      0.1℃

      1.3℃

      上述实验中,惯惯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

    4. (4) 分析表中数据,惯惯应该选择用( )装白糖棒冰给爷爷送去。
    5. (5) 惯惯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保温杯,以便更好地把白糖棒冰送给爷爷。要求图文结合(标注材料名称),并简单写出该保温杯的两点设计原理。

      “白糖棒冰”保温杯设计





       

      设计原理





       

  • 1. (2023五下·莲都期末)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如图,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观察玻璃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玻璃杯内外温度计的读数;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里加入一些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1. (1) 本实验至少需要两支温度计,其中玻璃杯内的温度计是测量的温度,玻璃杯外较远处的温度计是测量的温度。
    2. (2) 我们发现:加盐前,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的温度会(),玻璃杯外较远处的温度会()。加盐后,玻璃杯内温度会()。

      A.先下降,后保持0℃不变

      B.下降,在0℃以下

      C.下降,在0℃以上

    3. (3) 如果在玻璃杯外附近放第三支温度计,此处的温度可能( )。
    4. (4) 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加入食盐后,可以观察到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 )。
    5. (5)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蒸气凝结需要( )。
  • 1. (2023五下·莲都期末) 热的研究。

    在学习了《热》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发现了很多生活中的热学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 (1) 如图,当小明用燃气灶开始烧水时,站在旁边感觉到有些热,热是通过的方式传递给小明的;壶壁与水之间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
    2. (2) 小明记录了把水加热到沸腾后的温度变化,这一变化过程是( )。
    3. (3) 当水沸腾后,小明观察到水壶上方出现大量“白气”,这其实是
    4. (4) 在水沸腾过程中,把冷、热两块玻璃片靠近壶口上方,我们会发现( )(选“A”或“B”),这是因为( )(选“C”或“D”)。
    5. (5) 小明把开水装进保温瓶中,保温瓶上的软木塞是( )。
    6. (6) 保温瓶最外层包裹了反光外壳,主要是因为它( )。
    7. (7) 小明也准备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下面是他的三幅设计图。

      设计图中填充泡沫塑料、棉花或铝箔纸的意图,相当保温瓶中的作用。

    8. (8) 要比较三只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三只杯子中最初的( )。
    9. (9) 在如图所示的三只保温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热水,热水最先变冷的是( )。
  • 1. (2023五下·南湖期末) 夏天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冬天打开热水瓶木塞时,瓶口会冒“热气”。下列关于“冷气”和“热气”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冷气”是小水珠,“热气”是水蒸气 B . “冷气”是水蒸气,“热气”是小水珠 C . “冷气”和“热气”都是小水珠
  • 1. (2023五下·南湖期末) 取两个干燥的玻璃杯,甲杯中加入冰块,乙杯中加入冰块与一些食盐。放置5分钟后,乙杯上出现的水珠更多,这个现象说明了( )。
    A . 甲杯温度更低 B . 乙杯温度更低 C . 两杯温度一样
  • 1. (2023五下·黄岩期末) 观察水加热时的现象,如图,回答。

    1. (1) 关于水变成水蒸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2. (2) 烧杯中的水沸腾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3) 停止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水的温度,将数据绘制成如下图的折线图,由图可知( )。

  • 1. (2023五下·黄岩期末) 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水蒸气凝结无关的是( )。
    A . 装有冰可乐的玻璃杯外壁有细小的水珠 B . 天气比较潮湿时,瓷砖上都是水珠 C . 下雨天,汽车玻璃上满是水珠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