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柳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影响力明显提升。

    材料二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节目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魅力的生动体现、作为央视春晚首个登场的分会场,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掀起“山河诗长安”的篇章。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开成门,迎宾”、西安永宁门缓缓开启,“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除夕之夜,全国观众与李白古今对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古今对吟,将盛唐长安城中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伴随“山河诗长安”篇章步入高潮,流传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交响乐”被东仓鼓乐社奏响,与西安交响乐团珠联璧合,展开合奏对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与文字跨越时空的桎梏,通过不朽诗篇和震撼交响,激荡起一座城市中所有人的灵魂共振,中华文脉也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 (2)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成功赓续传承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 1. (2024·南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AI)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一  龙年伊始,最新AI模型——文生视频转换模型Sora发布,震惊全球。只需要一段提示文本,Sora就能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和特定动作类型,且主题和背景基本准确的高清视频。这代表着AI已经实现了从静态图像生成到动态视频创作的飞跃,将为塑造影视、游戏产业新业态打开大门。但目前Sora也有弱点。它可能难以准确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特性,且可能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另外,就像当初ChatGPT问世一样,Sora也引发了人们对深度造假、版权侵权、艺术家生计、隐藏偏见等方面极其熟悉但又颇为严重的担忧。

    材料二 据报道,一些网络博主利用AI技术,“复活”了多位已故知名人物的形象和声音,这些“复活”人物会以生前身份向观众问好,表达对大家的思念。但这类行为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未经死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复活”,被认为是对家属情感上的伤害。此外,有商家视“复活”为商机,推出产品“AI思念的人”(见下图),但被不少人出于恶搞朋友的心态购买。

    材料三 首部中国原创的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播出。该片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古诗词中的人物和故事,节目导演与科研人员对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精准数据并进行训练,使其可精确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为观众带来全斯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观点,分析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利用A1“复活”人物涉嫌哪些违法行为?若逝者家属要求对方承担责任,可提出哪些理由?
    3. (3) 结合材料三,分析科技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 1. (2024·江门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正是考古,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透过众多考古成就,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

    如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遗址考古,在能调节温度、湿度的考古方舱内,从满坑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中,逐件提取文物,令人震撼。近年来,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系统实施,良渚申遗、三星堆上新等话题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众多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无声的历史文化遗存,正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与此同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考古也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进联合考古行动、文物保护项目……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1. (1)  我国的考古成就解开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 (2) 习近平主席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原因。
  • 1. (2024·江门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苦,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检验,“自找苦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品质。某学习小组围绕探究主题“苦难成就辉煌,困难磨砺青春”搜集素材并展开讨论。

    ◆素材篇

    上世纪60年代,在“人造天河”的红旗渠工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自找苦吃”奋战17个月,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红旗渠最艰难的部分延伸了616米,在崇山峻岭中创造奇迹,书写精彩人生。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青年学子,“自找苦吃”进村“读研”,把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自找苦吃”,化身乡村“智”理人,把科技创新植入乡间沃土。

    ◆讨论篇

    甲同学提出:广大青年只有在逆境中“自找苦吃”才能成长成才。

    乙同学倡议: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该发扬“自找苦吃”精神,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丙同学感慨:到落后艰辛地区自找苦吃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是最美的青春模样,所以,最美的青春模样就是到落后艰辛地区自找苦吃。

    1. (1)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有关知识对甲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乙同学倡议的发扬“自找苦吃”精神对建设农业强国的意义。
    3. (3)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丙同学的推理结构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 1. (2024·宁波模拟) 虚拟人是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歌手洛天依、主持人小漾正成为文化产业新的“从业者”,使文化产业呈现新气象。这说明(   )

    ①虚拟人走进文化产业,是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

    ②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

    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

    ④科技赋能,进而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宁波模拟) 近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推行全国首创的乡村文化特派员制度。文化特派员将承担工作,即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等N项工作。这项工作(   )

    ①体现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人民精神共富

    ②助力村落文化保护,再现中华文化辉煌

    ③丰富文化消费产品供给,满足文化需求

    ④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的乡村实践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黄陂模拟) 2024年3月1日, “英雄花开英雄城”2024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启动。活动围绕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带动全城全域全面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下列为此活动拟写的新闻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 . 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爱国热情 B . 坚持守正创新 发展文化产业 C . 彰显英雄本色 实现自我价值 D . 厚植家国情怀 丰富文化产品
  • 1. (2024·温州模拟) 繁盛于唐代的温州发绣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理念,坚持以发丝为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在传承中不断改进发绣工具、装裱方法,并融入中华传统绘画技艺。如今发绣产品畅销海内外,赢得市场好评。这主要体现了( )

    ①保持文化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综合创新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温州模拟) 截至2024年3月,全国电影票房超过163亿元。《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等票房居前的电影,均以小人物切口叙述鲜活的现实场景,传递出百折不挠、拼搏奋进的人生信条,引发观众共鸣。这些电影的成功得益于( )

    ①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②让国产电影赢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③注重提升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品质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 (2024·东阳模拟) 2024年“欢乐春节”吉祥物——“吉祥龙”在中国龙的典型艺术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融入元宝、祥云纹、京剧脸谱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表达中华文化对平安喜乐的美好期冀与追求。这一形象为全球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带来新元素、新亮点。这说明( )

    ①在文化发展中自信应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

    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中华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④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