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邯郸模拟) 如何留住历史记忆?如何让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某市老城区拯救老屋突出“原”字,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文化传承突出“活”字,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古街区的活化利用;城市更新突出“融”字,让名城古街融入现代生活。下列对老城区改造的意义分析正确的是( )

    ①“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②“原”——突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③拯救老屋——留住老城区的“根”和“魂”

    ④“融”——形成文化的特色优势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邯郸模拟) 2024年新年伊始,“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三大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与观众见面,展览聚焦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揭示了丝绸之路上形成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材料说明( )

    ①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要在文化交汇融合中,尊重和认同世界各国的文化

    ③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应坚持求同存异、融合共生的原则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邯郸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体验精彩纷呈】

    重庆铜梁龙舞、湖北汉阳高龙、上海浦东绕龙灯、浙江长兴百叶龙……非遗里的龙元素引人入胜;各地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区推出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AR互动、灯光秀等,让广州的花市更添科技味与文化味;春节期间,文化公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接续上演,全国多地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新年画活动、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春节假期全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均创造同档期新的纪录。

    【文旅市场活力满满】

    唱乡音、舞乡情、观民俗、闹新春,在湖北荆楚大地,一场场活力四射、热闹非凡的“村晚”次第开展,人们看节目、逛庙会,感受浓郁的乡村年俗,体验传统文化,共度热闹祥和的欢乐春节。2024年“游购乡村”系列活动人气旺盛,“赏乡村美景、品乡村文化、购乡村好物”成为“新年俗”。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开展春节文化活动的价值。
    2. (2) 运用创新思维的知识,就甲辰龙年如何让龙元素在文旅市场更好地“活”起来提三点建议。
  • 1. (2024·保定模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的意义在于(    )

    ①彰显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扩大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在互鉴中融合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柳州模拟)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和开放特征,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敦煌传奇千年,瓷都泥火变化万端。“三兔共耳”朱拓于杯中,“舞乐飞天”飘逸于碗壁……敦煌文化与陶瓷文化淬火窑变,古老的中华瑰宝,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中焕发新生,推动文旅、文教、文创、文娱一体化发展。这反映出(   )

    ①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②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了全面同步发展

    ③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的力量源泉

    ④古老文化只有与时新的艺术形式结合才有生命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2024·柳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影响力明显提升。

    材料二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节目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魅力的生动体现、作为央视春晚首个登场的分会场,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掀起“山河诗长安”的篇章。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开成门,迎宾”、西安永宁门缓缓开启,“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除夕之夜,全国观众与李白古今对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古今对吟,将盛唐长安城中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伴随“山河诗长安”篇章步入高潮,流传千余年的“中国古代交响乐”被东仓鼓乐社奏响,与西安交响乐团珠联璧合,展开合奏对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与文字跨越时空的桎梏,通过不朽诗篇和震撼交响,激荡起一座城市中所有人的灵魂共振,中华文脉也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 (2)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成功赓续传承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 1. (2024·南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AI)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一  龙年伊始,最新AI模型——文生视频转换模型Sora发布,震惊全球。只需要一段提示文本,Sora就能生成具有多个角色和特定动作类型,且主题和背景基本准确的高清视频。这代表着AI已经实现了从静态图像生成到动态视频创作的飞跃,将为塑造影视、游戏产业新业态打开大门。但目前Sora也有弱点。它可能难以准确模拟复杂场景的物理特性,且可能无法理解因果关系。另外,就像当初ChatGPT问世一样,Sora也引发了人们对深度造假、版权侵权、艺术家生计、隐藏偏见等方面极其熟悉但又颇为严重的担忧。

    材料二 据报道,一些网络博主利用AI技术,“复活”了多位已故知名人物的形象和声音,这些“复活”人物会以生前身份向观众问好,表达对大家的思念。但这类行为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未经死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复活”,被认为是对家属情感上的伤害。此外,有商家视“复活”为商机,推出产品“AI思念的人”(见下图),但被不少人出于恶搞朋友的心态购买。

    材料三 首部中国原创的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播出。该片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古诗词中的人物和故事,节目导演与科研人员对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精准数据并进行训练,使其可精确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为观众带来全斯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观点,分析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利用A1“复活”人物涉嫌哪些违法行为?若逝者家属要求对方承担责任,可提出哪些理由?
    3. (3) 结合材料三,分析科技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 1. (2024·南澳模拟)  茫茫宇宙,许多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钱学森星、袁隆平星、孙家栋星、吴孟超星、南仁东星……它们在浩瀚宇宙中熠熠生辉。闪耀星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就,还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对科学家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符合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需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江门模拟)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履行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该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

    ①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依托

    ②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明确主体责任和基本原则

    ③把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上升为世界共同价值观念

    ④将爱国主义从“软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刚性”的法律规范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江门模拟) 广东省J市某小学着力打造“‘数智’劳动教育共同体”,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通过数智平台,学生居家劳动可以及时打卡记录,在教室可以远程监控、管理种植园的“责任田”,记录、分析植物的生长数据,并在科学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实现从劳动教育评价到课堂教学管理的全景式闭环。这体现了( )

    ①科技发展推动了教育方式和文化载体的更新        
    ②多育并举的实践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③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④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