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邯郸模拟) 2024年新年伊始,“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三大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与观众见面,展览聚焦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揭示了丝绸之路上形成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材料说明( )

    ①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要在文化交汇融合中,尊重和认同世界各国的文化

    ③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应坚持求同存异、融合共生的原则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河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围绕文化建设,2024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2. (2) 请你结合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写两个正确的推理。
  • 1. (2024·保定模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的意义在于(    )

    ①彰显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扩大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在互鉴中融合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宜宾模拟) 嘿,听说了吗?春节,这个我们每年都期待的农历新年,12月22日,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通过一致决议将中国农历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啦!“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表明( )

    ①春节成为了全球认同的文化符号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③联合国倡导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 

    ④文化之间相互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2024年2月11日,在法国蒙托邦市举行的中国彩灯节上,游客可以在神奇魔法帽的引领下走进奇幻世界,中国风光、大熊猫等元素穿插其间,中西文化元素成功联动,来自遥远东方的彩灯吸引观众超过30万人次。中国彩灯节在法国举办有利于( )

    ①加强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
    ②加强国际传播,夯实文化自信基础

    ③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④展示文化魅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十堰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这个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甚至多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1. (1)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谈谈你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解。
    2. (2) 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以习近平主席的精彩比喻为背景,以“东西方文明互鉴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结论,构建一个符合推理规则的三段论推理。
  • 1. (2024·义乌模拟) 今年春节期间,广东省普宁的南山英歌队受邀在英国伦敦倾情演出、展现我国潮汕地区特色民俗,吸引了70多万人围观、上百家媒体报道。英歌舞“飘香”海外表明( )

    ①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②文化交流需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③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④讲好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内江模拟) 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开幕。开幕式融入典型的中国符号与元素借助高科技手段展现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人民领略了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大国气象。这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的

    ②博采世界众长,彰显大国胸襟

    ③现代科技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④文化魅力在交流中才能展现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乐山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萌发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乘承着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中,龙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瓻魏,欣欣家国”为主题,生动描摹出十四亿“龙的传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甲辰龙年,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1. (1)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振奋“龙马精神”,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信念。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努力建成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如何振奋“龙马精神”,传承千年精神血脉。
    3. (3)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某市高中生准备搜集与龙有关的相关资料,请你为同学们提两条可操作建议(包括主题角度和路径)。
  • 1. (2024·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人们在辞年、团年、拜年的礼俗中交往交流,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每年的腊八到正月十五,人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些年俗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张贴年画的或许少了,但贴“福”字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祭灶的仪式很难见到了,但灶王爷的形象被做成了冰箱贴,直接“坐镇”厨房了。

    每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 日本横滨、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的中国城都有较大规模的迎春联欢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1. (1) 有人认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不过春节无所谓。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时代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