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思想政治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东阳模拟) 2024年“欢乐春节”吉祥物——“吉祥龙”在中国龙的典型艺术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融入元宝、祥云纹、京剧脸谱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表达中华文化对平安喜乐的美好期冀与追求。这一形象为全球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带来新元素、新亮点。这说明( )

    ①在文化发展中自信应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

    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中华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④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 (2024·宁波模拟) 龙年春晚节目《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聚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通过演唱经典动画片主题曲,讲述着自己的成长故事。无论是歌声还是歌词,都充满了回忆和感动,引发青年观众的共鸣。这说明( )

    ①文化发展要体现时代特征,才有恒久魅力

    ②优秀文化塑造人,能影响青年价值观塑造

    ③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④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宁波模拟) 浙江青田“穿越千年的稻鱼文化”如今依靠科学种养实现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不仅如此,通过“南南合作”,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被尼日利亚成功引入这项凝结着中国传统农业智慧、传承千年的稻鱼文化在全球熠熠生辉。材料告诉我们( )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②提升传统文化内涵,彰显独特魅力

    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彰显文化自信        
    ④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嘉兴模拟)  2024甲辰龙年,“龘”字一跃火出了圈。“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龙行龘龘”的新年祝福体现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从“龘”字的流行中,可以看到( )

    ①中华民族向上追求的精神风貌

    ②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向前发展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凯里模拟) 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接连出现现象级“爆款”。然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不少盗版、侵权和宣传不良价值观的微短剧不断浮出水面。如何从“流量爆款”迈向“精品力作”,真正实现“剧”有品质已经成为从业者的必答试题。这表明( )

    ①微短剧的价值和魅力在交流中才得以确定

    ②微短剧的发展为提振社会经济提供了机遇

    ③微短剧的创作要从流量生意回归内容本身

    ④微短剧的火爆源自市场主体竞争意识增强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 (2024·河池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上转扇舞袖、挥棒耍枪,台下座无虚席、欢呼不断,日前,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程的一段上课视频火遍全网、引发热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成为高校“顶流”,绝非个例。近年来,天津大学的“泥人张百年技艺传承与经营实践”广受学生好评,山东大学的“中华文化体验与传播”被学生誉为“最棒选修课”,厦门大学的“国剧赏析”堂堂爆满……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走进高校课堂,成为备受青年学生追捧、喜爱的“宝藏”课程。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叫座”又“叫好”,见证了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许多青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他们青睐汉服唐装,追逐非遗文创,流连名胜古迹,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倾心认同。这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破圈”相遇,为我们更好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金课”带来不少启示。

    精炼优质内容是根本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往往学分有限、学时紧张,从丰富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中甄选和提炼出优质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着重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着重生动地讲授中华文明内蕴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布地域广、传承形式多,各地区各领域都保留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育人内容,这对高校依托专业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拿手课、就地取用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课、引入他山之石打造传统文化新鲜课等,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便利。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高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积极意义。
    2. (2) 精炼优质内容的做法是如何坚持辩证否定观的。
    3. (3)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知识,分析为什么既要就地取用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课,又要引入他山之石打造传统文化新鲜课。
  • 1. (2024·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人们在辞年、团年、拜年的礼俗中交往交流,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每年的腊八到正月十五,人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些年俗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张贴年画的或许少了,但贴“福”字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祭灶的仪式很难见到了,但灶王爷的形象被做成了冰箱贴,直接“坐镇”厨房了。

    每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 日本横滨、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的中国城都有较大规模的迎春联欢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1. (1) 有人认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不过春节无所谓。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的时代价值。
  • 1. (2024高二下·昭通期中) 在农历新年的钟声中,我们迎来了“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的精彩展现。其中,歌曲联唱《大江大河》利用现代音乐的语言,重新演绎了关于中国三大河流——珠江、黄河、长江的经典歌曲,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和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也让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寄托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表明文艺创作( )

    ①需要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③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 (2024高三下·十堰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当今世界有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这个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甚至多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1. (1)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和文儿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谈谈你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解。
    2. (2) 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以习近平主席的精彩比喻为背景,以“东西方文明互鉴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结论,构建一个符合推理规则的三段论推理。
  • 1. (2024高三下·十堰模拟) “三闾刺绣”兴起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民间传承历史。2018年4月,宜昌市政府将“三闾刺绣”纳入第六批非遗保护名录。近年来,湖北省秭归县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扶持龙头刺绣企业等措施,在“活化”非遗传承的同时,帮助村民通过自己的巧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绣”出富裕新生活。材料表明( )

    ①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实现就业增收就能推动非遗传承

    ③“活化”非遗传承需要拥抱市场的热情

    ④非遗传承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